辛亥革命之前西方政黨的理論已經由朝廷的有識之士、革命人士、外交官、歐洲學者漸漸引進到中國。由1910年康有為成立「帝國統一黨」,並以政黨名義在滿清政府登記注冊,成為中國第一個合法政黨,迄今已113年。
1911年10月30日 ,清廷下詔開放黨禁,允許社會人士依律組織政黨。當時民智未開,對西方的政黨或民主政治不甚瞭解,對政黨的理念、組織、運作、目標等在社會上頗有爭議。
當時引進政黨概念主要的人物有孫中山、郭嵩燾、薛福成、楊度、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要的媒介有《時務報》、《國聞報》、《清議報》、《新民叢報》、《明報》等。辛亥革命前夕,即1911年上半年,「政學會」、「憲政實進會」、「辛亥俱樂部」、「憲友會」相繼成立,中國的第一批合法政黨出現。
民國肇造,中國出現的政黨風起雲湧,超過300 個之多,經過分化、改組與合併, 1913年初形成了國民黨、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四大政黨。政黨,在語義上、現實中及政爭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蜕變。ㄧ如張玉法教授指出,民國初年對政黨及政治關係的研究中,以對政黨領袖的研究較多;對政黨政治本身的研究相當少。
1948年1月出版的《中國黨派》上、下冊似乎是第一本研究中國黨派的專書。這部書是我多年尋覓才得知在政治大學館藏中,乃委請政大蘇教授幫我影印一份,了卻多年心願。 這部書由中聯出版社印行,編撰者是我的先父張樸民。
張樸民,安徽宿縣人,民前一年生,曾任安徽民眾教育館長,行政院編審,中央訓練團秘書;遷台後曾任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編譯秘書,健行工專教授等。著有《唐宋八大家評傳》、《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列傳》等。
這部書中搜錄了1940年代在中國大陸150個黨派的相關資料,除了國民黨及共產黨之外,包括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青年黨、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勞工黨、中國人民黨、九三學社、中國致公黨等。黨派雖然“五花八門,光怪陸離”,但可以分為三類:ㄧ為國民黨的友黨;ㄧ為共產黨的尾巴;其他則是兩無所依的「賣漿者流」。
這部書中分析了每一個黨派的領導人物與變化、成立的經過與目的、組織架構與變化、黨員規約或綱領、派系鬥爭與分合、地方組織與活動等,資料詳盡,分析入理。
這部書對研究中國乃至台灣近代政治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誠如編撰者所言,「讀者幸勿以白頭宮女的天寶故事觀之。」(註:該書出版時,正值山河動盪,不旋踵,曾經眾聲喧嘩的「政黨」生態,在彼岸已成一黨絕響;在此岸經過花瓶政黨聊備一格的威權時代,步入政黨輪替的民主時代,政黨此起彼落,並有專法規範。)
*作者為前駐以色列、印尼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