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合作大不易,郭台銘的上中下策
企業家追著訂單不放,叫鍥而不捨;政治上,追著欲求而不可得的權力,就叫執念。執念不會讓人成功,只會令人遺憾;這就是為什麼郭台銘愈用力,民調聲望却像被千斤頂愈壓愈沈。
郭台銘自陳選舉經驗不如侯柯,但深知團結合作的重要,說的誠懇動人,他若真知道團結有多重要,就應該知道所謂「在野團結」,難度有多大,尤其「團結讓給郭台銘」難度更大,原因很簡單:第一,棄毀徵召前諾,不肯與侯友宜團結,又如何要求國民黨唾面自乾讓出總統參選人以求團結?第二,被國民黨徵召不成才轉頭尋求民眾黨支持,甚至傳出併購說,他可能不自覺這對民眾黨是多大的輕慢,民眾黨又為何要委屈民調已是在野居前的柯文哲?
國民黨和民眾黨雖然有推動政黨再次輪替的共同目標,但支持者結構不重疊的大於重疊的,這是「團結」的基本難題,兩個政黨團結不易,但對郭台銘而言,却相對簡單,上策:宣布不選總統,但願意站在「主流民意」的一邊,希望侯、柯二人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但他會支持最有機會攀頂的那一位,則郭台銘到選舉投票前,都會是兩黨敬重且要拉攏的「民意領袖」,且最後棄保由他號令,也避免了政黨搓圓仔湯的法律陷阱;中策:宣布不選總統,但表態支持侯或支持柯,則他站誰誰的盤勢就能再抬高一些,提前讓選舉態勢明朗,緩解支持者的焦慮,當然省不得挨另一方的駡,或被民進黨吊起來打,但不是問題,因為不選最大,打一個不選的企業家,非有智慧的政客所應為,民進黨笨但賴清德應該不會這麼笨;下策:宣布獨立參選,結局就是散盡(一部份)家財落選以終,而他的企業家形象從此蒙塵,成了不著調的政客之一;下下策:吃完團結宴,繼續全台造勢保持曖昧,誰都不知道郭台銘要幹嘛,但愈討論郭台銘愈無趣,最後成為選戰花絮。
張榮味扛大旗,一路輸的「戰績」
政治的確像嗎啡,太容易讓人上癮,連權力都還沒沾邊,光是造勢場邊的「凍蒜」就讓人著迷,但是,動員群眾的吶喊只是虛像,為郭台銘舉辦團結宴的張榮味聲稱,「如果郭台銘有機會宣布參選,雲林人一定要做郭台銘的強力後盾」,張郭結緣甚早,郭台銘參選的當選機率不是近乎而就是零,張榮味表態力挺的確情義可感,不過,「喊水會結凍」的地方派系,在總統大選上却屬於「勝選不足攪局有餘」的角色。
郭台銘應該回首歷次大選張榮味的「戰績」,二千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張榮味力挺宋楚瑜,連戰在雲林大輸陳水扁九萬多票,宋楚瑜却也輸扁八萬多票;二00四年連宋合,與扁票差只有三萬票,連宋痛恨兩顆子彈,却不知僅僅雲林一縣就輸了八萬三千多票,如果雲林少輸三萬票,管他幾顆子彈,選局都會大不相同,當年連宋藍區各縣市都大贏,輸的三縣正是此刻力挺郭台銘的台中縣、彰化縣和雲林縣,至於雲林以南的綠區當然全輸包括屏東;二00八年,馬英九聲勢如虹,偏偏就在雲林縣,還是輸了近一萬兩千票;二0一二年,馬英九連任,雲林照輸不誤,而且擴大票差輸了五萬四千多票;二0一六年換柱號稱是應地方派系之請,雲林當然還是輸(十三萬二千多票),但不怪張榮味,因為全台崩盤,朱立倫贏的區只有花東和金馬澎外島;二0二0年,即使韓國瑜是張榮味的自家兄弟,雲林還是大輸十萬票,不過情況和二0一六差不多,都是全台崩盤。
翻出選戰舊歷史,不是嘲諷張榮味不夠力,而是認清何謂「大選」。獨立參選是郭台銘的公民權利,為郭台銘扛大旗,是張榮味的情義,不過,江湖情義換不到「主流民意」的選票,這一點,精明的企業家如郭台銘,除了撥撥發給地方派系協助連署的帳本,政治算盤還是要打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