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對俄國祭出經濟與金融制裁,也把貿易、金融武器化。美國先前也對北韓、伊朗祭出經濟制裁。對此,車維德表示,美國對俄國、北韓、伊朗的經濟制裁是正式對外宣布,經過一定法律程序,不論是國內的法律或是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這項制裁是為了處罰某國的行為,例如俄國出兵侵略烏克蘭。
那麼美國的經濟制裁與中國的經濟壓迫有何不同?車維德認為,美國對俄國的經濟制裁,與中國對NBA的經濟壓迫,在本質與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中國對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NBA)的壓迫為例,2019年10月,NBA球隊總經理在推特發布支持香港民主的言論,引發中國一連串抵制行動,這位總經理立刻刪除推文,並道歉,表示自己不代表NBA,但中國取消對NBA球賽的轉播,NBA損失慘重。
澳洲、南韓、挪威、瑞典都曾遭中國經濟壓迫
另一個例子是澳洲。他指出,澳洲主張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小組赴中國調查新冠病毒起源,中國大幅提高澳洲產品的進口關稅,並一度禁止澳洲牛肉進口。南韓同意在境內部署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南韓企業也遭到中國的制裁。
更早一點是挪威,2010年諾貝爾獎和平獎頒給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中國停止進口挪威的鮭魚。瑞典則因為接待了達賴,遭到中國的經濟壓迫,在1年內,瑞典與中國雙邊貿易下滑了6成。從此以後,瑞典不再接待達賴。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採取經濟壓迫非常有效。車維德說,中國的經濟壓迫讓被抵制的國家改變了決策與行為,這些國家把中國因素列入考量,這些國家進行自我審查,企業也進行自我審查。
然而,難道這些國家只能默默忍受來自中國的經濟壓迫?車維德引用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所說的「去風險化」(de-risking)策略,美國與志同道合的盟邦應合作降低中國經濟壓迫帶來的衝擊,具體的作法是分散風險,貿易多元化;其次,透過製造業回流、友岸外包,打造韌性供應鏈;第三是緩和衝擊,減弱中國經濟壓迫造成的影響。例如,立陶宛因台灣問題受到中國的經濟壓迫,美國國務院與商務部協助分散貿易、投資,鼓勵各國採購立陶宛的商品,以減緩來自中國經濟壓迫的衝擊。
不過,車維德不諱言,以上這些作法只是去除部分風險,效果有其侷限,無法保護其他國家不受到來自中國的經濟壓迫。
全球經貿緊密相連 日美韓包辦中國所需銀粉
全球經貿緊密相連、相互依賴,許多國家依賴中國市場,而中國也進口大量貨品。車維德調查發現,那些曾受中國經濟壓迫的18個國家,出口商品到中國,且中國的依賴度達到70%以上的有412項,總計467億美元。其中,以日本為例,日本出口大量銀粉到中國,而中國的依賴度高達9成,其次是美國與南韓,約占1成,而日、美、韓等3國包辦了中國所需的銀粉,這些銀粉是製造太陽能板不可或缺的材料。
未來面對來自中國進一步的經濟壓迫,車維德認為,各國也應主動搜集中國依賴度最高的進口貨品相關資料,作為可能反制的籌碼,美國與友邦應共同打造集體韌性。
在全球經貿相互依賴的時代,中國掌握了許多稀土,已開始對美國採取經濟報復反擊。美中貿易戰開打初期,早在2019年,《人民日報》就曾警告,這些稀土將成為對抗美國最有效的利器。別說我們沒有警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