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真實性對於推動細分小眾類別的購買尤其有效,因為創作者通常都非常熱情,而且他們往往是在其他人很少涉足的領域具有特定的專業知識。「對於這些小網紅來說,消費者更有信心自己是在購買某人真的在使用的產品……他們之間有更多一點的情感聯繫,」辛鮑姆說。
比起靜態圖文,影片帖子往往也更具可信度。佩蒂寧說,影片創造了一種特定的「自我表露」環境,這會吸引用戶:即使是像看到創作者的臉、手,或者聽到他們說話的方式,都能令用戶覺得他們更值得信賴。確實,研究表明,YouTube網紅在產品評價中植入個人信息,來使自己顯得更像親密好友或者家人——觀眾感覺自己對創作者的「了解」越多,就越信任他們。
辛鮑姆還表示,同時伴有動作和口頭提示的帖子——特別是在TikTok影片中的演示和轉變,幾乎像是30至60秒的微廣告——這能夠產生「特別有效的說服力」。
「準社會」效應
觸發消費者購買的最大因素之一是與這些創作者之間的情感聯繫。
這種現象被稱為準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它令觀眾相信自己與某位名人有著緊密聯繫,甚至是友誼,而這種關係實際上是單向的——很多時候,內容創作者甚至可能不知道觀眾的存在。這種非交互的關係在社交媒體上很常見,特別是在網紅和明星身上,而且尤其是在更多用戶接觸到他們的內容時。
這種現象也影響著消費者行為。「準社會式關係強到人們會被帶動去購買東西,」辛鮑姆說,無論是網紅推銷贊助商產品,還是自主創作者分享他們最喜歡的個人物品。
佩蒂寧解釋說,隨著消費者開始了解一個創作者的偏好和價值觀,並看到他們披露個人信息,他們就開始像對待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一樣對待他們的推薦。她補充說,這種準社會關係常常會驅使用戶進行重覆購買,尤其是在TikTok上;該平台的算法經常向用戶推送同一帳戶的內容,重覆接觸可以加強這種單向關係。
她補充說,TikTok上的準社會關係還可能引發對錯失的恐懼,從而刺激購買行為:「當你對這些人越來越著迷時,會引發對不好好利用這種關係的恐懼,或者表現出對這種關係的奉獻。」
完美包裝
林賽表示,TikTok以產品為中心的內容,還具有一種令用戶覺得特別有吸引力的特質。
「TikTok有辦法令購物變得在某種程度上像一個遊戲,因為一切最後都被包裝成了美學的一部分,」她說,「你不僅是在買一個產品,你是在追求一種更高大上的生活方式。」這可以使用戶想要成為這些潮流當中的一分子,或者加入互動,其中可能包括試用一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