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經濟放緩難題 德國之聲:中國恐怕沒有「無痛方案」

2023-08-28 13:00

? 人氣

2023年8月6日,中國山東省煙台港邊大批新車準備上船出口。海關數據顯示,中國7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4.5%。(美聯社)

2023年8月6日,中國山東省煙台港邊大批新車準備上船出口。海關數據顯示,中國7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4.5%。(美聯社)

刺激經濟,誰來買單?有專家認為,中國當局與地方政府之間可能會就如何分配各種調整成本發生衝突,這將成為未來兩年最具爭議的政治難題之一。

姚艾琳(Erin Yao,音譯)想去學街舞和旅遊,這些事情是她在中國疫情清零期間想做也做不到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她並沒有像許多經濟學家所預期的那樣,在中國取消清零限制措施後立即去追求這些目標,反而比在疫情期間更加節儉。疫情期間,她感覺自己不得不囤積一些基本日用品。

姚艾琳說,「我會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積蓄來應對突發疾病。如果我失業了,在找到新工作之前,我是否有足夠的錢維持生計?」

控制消費欲望

姚艾琳不願意花錢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成長模式造成的結果。許多人認為這種模式過於依賴對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工業的投資,而沒有充分賦予消費者支配更多收入和支出的能力。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成長乏力給經濟再平衡帶來了焦慮。但是,將發展經濟的動力轉移到刺激家庭開銷,這將在短期內帶來更大的痛苦。

具體而言,提高家庭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意味著其他部門的份額下降,要麼是企業——尤其是中國龐大的工業,要麼是政府部門。

Fathom Consulting的中國經濟學家奧茨(Juan Orts)說:「它們的下降將使經濟衰退不可避免」、「我們認為這是中國當局不願付出的代價。」奧茨說,他認為中國正在走向「日本化」。所謂「日本化」是指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歷了經濟停滯的「失落的幾十年」。

社會安全網薄弱,誰敢消費?

從理論上講,如果姚艾琳能找到一份月薪超過8,000元人民幣(約1,097美元)的工作,她就可能消費更多。據就業網站Glassdoor的數據,這還不到美國圖書編輯收入的五分之一。

但中國就業市場疲軟,青年失業率超過21%,創歷史新高。佔城市新增就業崗位80%的私營部門,仍未從當局對科技和其它行業的監管打擊中緩過勁來。

中國當局雖承諾增加信貸,但企業最終還是受制於脆弱的國內需求。

北京街頭一景。(美聯社)
北京街頭一景。(美聯社)

想讓姚艾琳這樣的年輕人消費的另一個辦法是解決他們的不安全感。許多經濟學家呼籲中國政府加強社會安全網,重新平衡經濟發展。

在姚艾琳居住的北京,如果買了失業保險,累計繳費3至24個月,失業救濟金每月最高可達2233元人民幣,還不足以支付姚艾琳12平方公尺房間的租金。她的父母住在中國農村,很快就會到退休年齡,之後每人每年可領取最多1500元的微薄養老金。姚艾琳每月要花300元給父親買藥,相當於上一堂舞蹈課的費用。

「如果公共醫療保險能覆蓋老年人更多的開支,我會更有安全感。」姚艾琳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