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明治維新開始,日本的國力在亞洲國家之中成為佼佼者。雖然歷經二戰後的慘敗,但在冷戰體制之下,加上美國的援助,日本的發展仍然令亞洲諸國望其項背。在產業結構上來看,日本已經進入第三級產業為主的社會,產業需要高技術、高專業性的人才。
近幾年,嚮往到日本工作的外國人不少。有人使用打工度假的簽證、在日本打工一年之後轉任社員(正式員工或契約員工),也有不少人選擇先讀語言學校,以留學生的身份在日本學習日文的同時進行就職活動(找工作)。另外,日商到海外招聘也是前往日本工作的熱門管道之一。能夠在日本找到工作的外國人不算少數,但仔細分析這些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可以分析出一個供通點:外國籍員工比起日本員工,只有語言能力上的優勢。而這些外國人在學校所裝備的專業知識、技能與經歷,在日本的職場上似乎都不常被重視。
在日本工作的外籍者,不諳日文的話多半在工廠擔任作業員、或是獨立可以作業完成的勞力密集工作。有足夠的日文能力的話,則擔任重視語言能力的服務業第一線,像是飯店櫃檯、商店販售等等。或著是在公司內部擔任海外貿易、海外市場擴張的職位。即使具備日文能力加上自己本身的專業能力,在日本的就業是市場上,與高學歷社會的日本人相比,只有語文能力是身為外國工作者的優勢,所以外國人難當上管理職。
這是因為日本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也沒有落後,不論是四年制一般大學,還是兩年制的短期大學或專門學校,日本的教育體制有足夠的能力培養出日本產業界所需要的專業人才,而並不急需外籍高端人才。雖然說近幾年日本少子化問題加重,學校因為學生人數不足而關閉的新聞時有所聞,但前端的高等教育機構仍然競爭激烈。很多評論說日本出現人才缺口,但我認為日本的問題是「人力」缺口,而非「人才」。為維持日本的高生活品質,日本人不願意去做的低端工作,則由引進外籍勞工來彌補缺口。為因應到逐年成長的訪日外國旅客,以及全球化之下日本企業的海外擴張,需要使用到日本人最不擅長的語文時,就交給有語文能力的外國人去擔任。也就是說,即使是具有語言以外的專業技能人才,在日本公司常常只會被指派需要語言能力的工作而已,殺雞用牛刀,大材小用想必是很多在日本工作者的共同心聲。
日本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企業方面在不同方面上需要不同的人才與人力,但一切還是以日本人為優先,因此釋出對於外國人的工作職位,不是薪資水準低、工作時間長的勞力密集製造業,就是重視語言能力的第一線服務業或海外事業發展部門。而抱有與語文以外、專業學經歷的外國人才,其實很難在日本的就業市場有所發揮。對於去日本工作抱有美好夢想的同時,需要看清日本產業環境,了解自己在日本就職人才市場中的定位。
*作者為留日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