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有環團自主檢測台灣沿岸垃圾量,今又有環團公開台灣近海的海漂垃圾調查,全台近8成海域都有海漂垃圾的蹤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4)日共同公布海漂垃圾與污染的初步調查結果,垃圾密度以深澳岬角最高,高居全球第三。調查期間更發現高雄紅毛港外海的泡沫物質,檢測出酚含量超標2.46倍,對水中生物有劇毒,學者也提醒可能會藉由食物鏈累積影響人體健康。
負責進行海漂垃圾調查的海洋大學研究生邱靖淳特別指出,全台海域的海漂垃圾密度介於每平方公里0到1958件之間,扣除掉十大高垃圾密度區域的話,台灣沿、近海域每平方公里約有29件垃圾,其實和全球開放海水域相比差不多;但前三名的深澳岬角、蘭嶼椰油部落和野銀部落,海漂垃圾密度都比國外高很多。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聯手海洋大學,從5月底開始啟動「島航計畫」,繞行台灣一周研究海中的「塑膠微粒」、「溶氧量」、「水下聲景」,同時以目視法記錄海面漂流垃圾的種類、數量。在為期12天的航程、共87航次的調查中,高達76%的航次都有觀察到垃圾;垃圾種類主要以塑膠、免洗餐具、寶特瓶和保麗龍居多。
從調查量來推估,垃圾密度最高的是深澳岬角,每平方公里就有近2000件垃圾,比較全球現有的沿海、近海海漂垃圾統計資料,僅次於太平洋熱帶環流的10000件/km2和麻六甲海峽的4000件/km2。
黑潮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過往少有政府單位進行海漂垃圾的查驗,希望藉由這次的調查找出海漂垃圾的熱點,供作源頭管制的參考,期盼海洋保育署、可以聯合其他相關單位,減少製造過多的垃圾,建立海洋污染防護和檢舉機制。
「源頭管制」很重要!海洋保護署:大部份海廢無法回收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護署署長黃向文也同意源頭管制的重要性,她舉例其實大部份的海洋廢棄物都無法回收,「像我們都覺得保麗龍可以回收,可是一旦保麗龍在海裡弄髒了,就無法回收,變成大部份還是拿去焚化爐燒,成本就較高。」
黃向文說,目前中央也有持續補助地方資金,進行因地制宜的海洋廢棄物源頭管控,例如高雄的漁業廢棄物較多,就會針對漁網來管制,西部海岸則以淨灘為主;或者補助金門縣政府採購垃圾車,加速清除海灘上的垃圾。
高雄外海「酚」污染超標!污染來源卻無從得知
此外,調查期間團隊意外在高雄紅毛港外海,發現酚類物質污染,該位置海面上的泡沫物質經過抽樣檢驗後,驗出酚含量為0.0123mg/L,已經高過環保署公告的「丙類海洋環境品質標準其水質項目及標準值」中,酚含量須低於0.005mg/L的規定,然而污染來於何處卻無從得知。
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孟培傑提醒,酚類物質多屬環境荷爾蒙,會影響水生生物及人體健康,僅從單一樣本來看比較難判斷源頭,但仍存在潛在的危險性,因此必須嚴加注意污染來源。黃向文表示,國內現在的海洋污染檢驗、檢舉機制都還不成熟,若沒有現場直擊船舶偷排廢水,實在難以追訴污染來源。
因此最後黃向文也承諾,會和環保署、交通部港務單位、漁業署等有關單位共同商討,並跟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海洋污染的檢舉機制,未來也將進行全台酚背景值的調查,找出背景值較高的酚潛在污染熱點,加入酚類物質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