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淨灘活動十分盛行,海邊的垃圾卻總是清也清不完,為了解垃圾的來源、集中在哪、量有多少,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今年7月啟動第一次的全台本島海岸線快篩調查,用目測的方式評估污染程度。調查發現全台海洋廢棄物可裝滿約158,300袋90公升垃圾袋,其中56%的海廢集中在10%的海岸線上,光是新北市、嘉義縣、台南市的海廢加總起來,就佔了全台總量的一半。
「新北市、嘉義縣、台南市的海廢加總起來,就佔了全台總量的一半」
兩環團攜手執行海岸線快篩調查,每10公里劃出1個測站,每個測站範圍有100公尺長,全台1210公里長的海岸線總共劃設出121個測站。再由數名經訓練的調查員,以目測的方式評估測站的污染程度,如廢棄物的種類、分布多寡、垃圾量相當於幾袋90公升垃圾袋。90公升垃圾袋就是一般常見的黑色大垃圾袋,裝滿後提起相當於一名成年男性的半身高。
海岸線快篩調查:短時間、大範圍、評估總量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顏寧說明,這樣的調查方式是參考日本與韓國,與國際淨灘行動(ICC)最大的差別在於行動目的。國際淨灘行動開放民眾參與,邊淨灘邊搜集數據,以19類最常見的海廢數量件數為統計單位;而快篩調查則用體積的方式,短時間、大範圍來抽樣、評估垃圾總量,並藉此找出海廢分布的熱點。
顏寧舉例,韓國使用目測式快篩加上監測調查,結果發現60%的海廢集中在10%的海岸線上,最大宗的類型是養蚵用保麗龍,政府便著重開發替代浮具、重點清理污染熱點、加強漁民環境教育,10年下來海廢保麗龍體積減少了5成,保麗龍浮具回收率更從28%成長到80%。
「海洋垃圾高度集中特定區域,塑膠瓶罐最普及」
一起參與調查的荒野保護協會專員胡介申也提到,海洋垃圾並不是大範圍的平均分布,而是高度集中在特定區域,甚至有部分會隱藏在岸邊的水泥消波塊洞裡。過去的淨灘活動以平坦易達的海灘為主,便忽略了某些藏有大量垃圾、又難到達的地方。
比較台灣海岸線各種海廢的體積,可得知塑膠瓶罐是最普及的海廢類型,其次則是漁業用廢棄物(如保麗龍浮具)、廢棄漁網和繩索等漁具。而不同區域的海廢類型也不太一樣,例如北區、東南、宜花地區,多是塑膠瓶罐和漁網繩索,中區和西南的海岸線則以塑膠瓶罐和保麗龍浮具為主。
就目前的調查結果來說,倘若用該地海廢可以裝滿多少垃圾袋作為比較基準,最多垃圾的前5名測點分別在新北市瑞芳區台2線、嘉義縣布袋鎮好美寮、台南市青草崙、雲林縣麥寮鄉六輕、彰化縣大城鄉海堤以及新北市濆水。
胡介申表示,接下來預估一季進行1次的快篩調查,觀察1年所蒐集到的數據,找出重度海廢污染的區域、海廢總量變化,期盼可以提供政府單位作為參考數據,將清理資源、人力有效投入在最需要的地方。顏寧也補充,漁業廢棄物同樣不可輕忽,建議環保署可以和漁業署共同就漁業廢棄物的類型制定防範計畫,從源頭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