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生」阿嬤島、黃金島、越南神話島、菲律賓移工島... 用一杯酒體驗人生酸甜苦辣,歡迎來到「島嶼酒吧」

2018-09-22 12:00

? 人氣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以酒吧做為媒介,述說一個個異鄉人的故事。圖為酒吧示意圖。(Free-Photos@pixabay)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以酒吧做為媒介,述說一個個異鄉人的故事。圖為酒吧示意圖。(Free-Photos@pixabay)

國家二級古蹟裡面竟然有間酒吧!走到中山堂3樓,眼前首先看到的是投影在牆面上的酒吧「選單」,上面列著每位「島主」會為客人特調的雞尾酒,這個結合台灣與外國11位藝術家共同呈現的表演藝術作品「島嶼酒吧」,藉由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觸的酒吧,傳遞灣生、移工、被殖民者等少數群體的記憶與歷史,不過特別的是這個作品的靈感來源,竟是台灣台北市林森北路上的酒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島嶼酒吧」(IsLand Bar)原本是2017年「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簡稱亞當計畫,ADAM)的成果表演,今年再度在台北藝術節重現。現居日本橫濱的藤原力、來自香港的余美華,還有台灣藝術家李銘宸是該表演的主要發想人。為何會想以酒吧做為表演題材?藤原力表示,當初在現任的台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揪團下,大家一起去了一間位於林森北路的聊天酒吧,藝術家們在酒吧中暢談何謂藝術,「藝術家在社會扮演何種角色」的念頭油然而生,「島嶼酒吧」因而誕生。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簡恒宇攝)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簡恒宇攝)

「施者也是受者」,藤原力表示,「因此我們藉由酒吧的構想,提供想像出來的服務,來改變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余美華則提到,「島嶼酒吧」的英文使用大寫「L」,即可拆解為「我的土地」(I’s Land),而每位藝術家擁有屬於自己的「島嶼」,為「登島」的觀眾提供特別安排的故事與互動,「但這表演最初設計為5至10分鐘版本,也沒特定主題,現在則變成30分鐘版本,並與台灣有所連結」。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演出的部分藝術家(簡恒宇攝)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演出的部分藝術家(簡恒宇攝)

阿嬤島、黃金島、神話島... 藝術家以酒吧為媒介,穿梭日本殖民的台灣、緬甸及越南神話中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日本藝術家藤原力(簡恒宇攝)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日本藝術家藤原力(簡恒宇攝)

藤原力介紹自己的島嶼是「阿嬤島」,他與台灣的連結完全來自於「灣生」阿嬤,因為她在日本時期的台灣高雄出生,直到1945年日本在二戰戰敗投降,阿嬤才回到日本國內,而藤原力的另1個阿嬤,則是在滿州國(中國東北)的牡丹江和瀋陽的日軍駐紮地工作,1946年才返回日本,2位阿嬤與台灣歷史的連結,也讓藤原力與台灣有層緊密的關係。

這11位藝術家不僅創造自己的「島嶼」,還要調酒給觀眾喝,而藤原力的調酒選擇當地食材:台灣啤酒、金門高粱與香蕉,「旅行能帶的東西有限,所以我選用能在便利商店買到的食材為主」。參與演出的緬甸藝術家摩.薩特(Moe Satt)經營「黃金島」,向觀眾訴說緬甸歷史,與台灣的連結則是同樣經歷被殖民和威權時期,且還都曾被日本統治。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緬甸藝術家摩.薩特(簡恒宇攝)
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緬甸藝術家摩.薩特(簡恒宇攝)

話不多的摩.薩特在這場表演可說是一大功臣,因為他本身就是調酒師,在緬甸家鄉也開了間酒吧,其他藝術家的調酒都要經過他的指導,才不會難以下嚥。當問到是否先嘗試過自己「異想天開」的調酒時,越南藝術家阮英俊大笑說:「當然有先喝過......喝酒很看心情,第1次表演後有改變調酒配方,調配的材料都來自大自然,有大地和天空2種風格,觀眾可以自己挑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