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束新冠「清零」政策後,經濟未如預期強勁復甦,房地產持續低迷,近期一連串數據令人失望,包括消費者信心指數在4月下滑至去年谷底水準,青年失業率在6月創下有統計以來新高,官方決定不再公布,各界質疑,若不是數字表現太難看,為何要停止公布呢?中國40年來經濟奇蹟已走到盡頭?一切都是美國人害的?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展望報告,中國在新冠清零政策結束後,經濟表現不如預期,房地產低迷,投資不振,需求疲弱,青年失業率創新高,今年GDP增長率預估為5.2%,明年為4.5%,有些智庫的預估更悲觀,這樣的成長率與過去高達8%以上的成長率,相差甚遠。
中國消費者信心跌落谷底 投資與消費低迷
由於近期一連串數據表現不佳,不僅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落谷底,外國直接投資(FDI)更是大幅縮水,今年第二季比去年同期下滑87%;不動產銷售額下滑至疫情前的一半;《經濟學人》直言中國的經濟奇蹟已走到盡頭,主要原因包括人民對政府施政失去信心,政府面對通縮危機,未能對症下藥,投資與消費低迷,加上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經濟前景不看好。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受惠於全球化趨勢,經濟維持高速成長,讓8億人脫離貧窮,創造了經濟奇蹟。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科技戰,拜登上任後繼續川普的路線,對於半導體、AI等牽涉國家安全的高科技產業對中國的投資、貿易進一步限制。中國也不甘示弱予以反擊,針對關鍵稀土原料輸出美國加以管制。
歷史總是以不同的形式重複。日內瓦高等學院教授鮑德溫(Richard Baldwin)日前訪台接受《風傳媒》訪談,他指出,從歷史上來看,美國對於崛起的新強權,從1970年代的德國,1980年代的日本,到當今的中國,一向不手軟。美國在尼克森擔任總統時,曾要求德國馬克升值,但德國不接受,於是尼克森對德國進口貨品關稅加徵10%,這是美國首次把貿易當武器,用於對付崛起的競爭對手。
到了198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打響日本第一的口號。美國為解決巨額貿易赤字,鮑德溫指出,當時雷根擔任總統,曾要求日圓升值,後來美、日等國簽訂《廣場協議》,使得美國元貶值,日圓大幅升值。1986年簽署《美日半導體協議》,對日本生產的半導體加以管制。
日本資深媒體人太田泰彥在《半導體地緣政治》書中提到,當年《美日半導體協議》有一項未公開的附帶協議,寫明美國產業界期待日本必須在5年內,讓外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的市占率提高到20%以上,日本政府對此表示知悉。由於這項附帶協議未公開,事後雙方各執一詞,美國認為日本未遵守協議而採取經濟制裁,這對日本是一段痛苦的回憶。當時美國的半導體走向衰退,美國政府試圖透過協議,強行讓日本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