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金融海嘯到矽谷銀行開始的一連串崩潰倒閉,金融業面臨的風險不斷變化,從監管環境改變、金融商品限制,到利率帶動資產配置的影響,未來AI也會對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遷,皆考驗著金融業處理風險的方式。
2008年的金融危機來自房地產泡沫、次貸市場交易、高風險衍生性金融商品被大幅購買,以及監管不足和全球化迅速擴散等因素。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體系和經濟造成了深遠影響,並引起了對金融監管和風險管理的重新思考。對於風險監控,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美國國會制定了一項全面的金融監管法規(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限制了銀行使用自有資金進行交易,加強對金融體系風險的監控及對金融產品的監管,並引入了消費者保護措施。
放寬金融海嘯後的中小銀行監管成為風險之一
然而,2018年川普政府簽署了《經濟增長、監管寬鬆和消費者保護法案》,保留《多德–弗蘭克法案》的架構,削減了許多該法案對小型和中型銀行來說過於複雜的規定,等於豁免了許多較小的銀行,免受監管審查。只有資產超過2,500億美元的金融機構,才會受到聯邦系統的監督,而非過去的500億美元。這項決策可能為中小型銀行帶來隱藏風險,埋下2023年3月的矽谷銀行(SVB)一連串倒閉效應的根源。
SVB倒閉的原因與金融危機截然不同,兩大主要原因,來自於因利率上升而導致的嚴重未實現虧損,以及大量未受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保障的存款人(存款超過25萬美元)引發的銀行擠兌。史丹佛經濟政策研究所(SIEPR)對超過4,800家的美國銀行進行研究,以評估其對導致矽谷銀行倒閉的風險之暴露程度,發現由於利率上升,美國平均銀行資產的市場價值比其帳面價值低約9%。整體而言,過去一年美國銀行體系累計了2.2兆美元的這些未實現虧損,10%的銀行之未實現虧損比矽谷銀行更大。
史丹佛經濟政策研究所該項研究發現,過去一年,美國平均銀行的資產價值已經下降了約10%。由於利率上升,貸款、債券和其他長期資產的價值下降,這些未實現的虧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無法反映出來,而透過將投資標記為其當前市場價值計算出來,發現銀行資產價值下降,SVB並非個別狀況,許多銀行都經歷了嚴重的衝擊。
銀行連續倒閉事件使許多客戶質疑區域性銀行的能力,因為存款人開始擔心這些銀行無法調整其業務模式,來適應高利率的世界,缺乏應對利率變化的能力。因高利率使資金成本增加,客戶存款移動,原本被認為的安全資產價格也不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