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言,艾利森指出,「1949年以來,台灣一直被北京眼中地痞流氓一般的中國國民黨人所統治。儘管中國領導人堅持認為台灣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他們願意實施一項讓經濟社會的糾葛日益厚實的長期戰略,以使台灣慢慢融入中國。」倘若如此,兩岸與美中之間都能繼續和平的現狀。但是艾利森假設了一個天不從人願場景:由於北京政權鎮壓了香港的民主運動,「讓台灣人群情沸騰,……這樣的氣氛鼓舞了台灣總統,讓她更大膽地強調台灣人民得之不易的權利和民主。……美國總統為表示對中國在香港的倒退作法的反對,尖銳地宣布尊重台灣總統的強硬立場,並宣稱根據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美國已承諾捍衛台灣免遭中國入侵。……台灣總統認為這是對其獨立動作的默許。……為了懲罰台灣的忤逆,並以恐嚇手段迫其讓步,中國上演了1996年台海危機的加強版,以『演習』為名向台灣水域發射大量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嚴重干擾了作為台灣生命線的商業航運。……持續的封鎖將導致台灣經濟困頓,並產生大規模糧食短缺。……美國政府認為有義務防止其被圍困。美國國會的許多親台成員要求白宮派出航空母艦前往台灣援助,就像柯林頓在1995、1996年危機期間所做的那樣。但政府知道,對任何進入該地區的美國航母而言,中國反艦彈道飛彈已構成嚴重威脅,何況美國民眾也沒有參與另一場戰爭的胃口。美國的替代方案,是由太平洋司令部在受影響海域為商業航運護航。這是一種不願意參戰但表示支持的姿態。……護航行動可能讓美國軍艦因中國蓄意或意外的彈道飛彈攻擊而沉沒,這樣的事件可能會立即殺死一千多名美國人,並立即使美國尋求報復。……總統同意對位於中國大陸的大量反艦彈道飛彈系統進行預防性攻擊。由於中國的常規和核彈保存在同一地點,而且指揮控制系統相關連,北京誤以為美國想以突如其來的第一波攻擊消除其核武庫。情急之下,中國試圖『以局勢升級來為局勢降溫』……將一枚陸基核子飛彈發射到沖繩以南的空曠海域。不可使用核武的門檻已經被跨過去了,雖然在攻擊中沒有生命損失,但從這裡到全面的核子戰爭,只剩下了一小步。」
台灣是這個世界上少數可能引發核大戰的地方之一,不過美中衝突遠不是必然。艾利森指出,「歷史記錄還告訴我們,並非所有條約都有一樣的意涵。一些防禦性同盟是有條件的,……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也取決於中國是否是侵略者。」 但是這裡也有個曖昧之處,因為美國有許多人支持台灣,甚至支持台灣獨立;只是這種支持,卻又未必是為了台灣的利益。艾利森寫道:「美國支持蘇格蘭進行一場可能使其從聯合王國宣告獨立的公投,也支持科索沃人根據自由投票的權利從塞爾維亞分離。作為分裂中國和打擊北京政權的士氣的戰略的一部分,為何不同樣支持西藏和台灣的獨立?中國毫無疑問會對這些舉措採取暴力的反應。但排除這一選擇不僅是自廢武功,也忽視了美國不顧對手反對、長期支持獨立運動的記錄。」而美國的這些作法「可能會破壞其政權,並鼓勵台灣、新疆、西藏和香港的獨立運動。通過鼓動中國內亂,讓北京為了維持國內穩定而無暇他顧,美國可以避免、或至少大幅推遲中國對美國統治地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