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前曾經保持多年高速成長的中國經濟,在後疫情的復甦中步履蹣跚。經濟復甦放緩導致中國政府的經濟顧問們在採取什麼政策和對策來擺脫目前的困境,如何制定最佳的前進道路的問題上,提出了不同的「兩極」高招。結構性改革的倡議者紛紛從陰影中走出來,挑戰那些呼籲加大政府投入支持緩慢成長的一派。
支持結構性改革,還是支持加大政府投入,這些影響中國領導人的政策制定、但不行使直接權力的顧問之間發生罕見的辯論之際,全球市場都在爭先恐後地尋找如何阻止經濟衰退的線索。在中國,經濟困境導致數百萬人失業,迫使投資者逃離,人民幣貶值。
路透社通報稱,近幾個月來,北京方面採取的零星支撐經濟復甦的措施,引發了人們對中國新一屆經濟領導層面臨的艱難選擇的質疑,即是優先考慮短期救濟,還是啟動早該進行的結構性改革。
呼籲立即採取刺激措施的顧問認為,中央政府的低債務意味著它可以承擔地方政府的負擔,為基礎設施和其他支出提供資金,以加速經濟活動。但支持改革的顧問們則認為,幾十年來幫助推動經濟成長的刺激方案已經走到了盡頭,現在需要對經濟進行更大膽的結構性改革。
兩個陣營都認為,在一年一度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前,政策制定者應該緊急處理他們的提議。預計中共高層領導人將於12月召開為明年經濟發展做出部署的會議。
「我們需要更強有力的刺激政策和總體規劃,一攬子宏觀經濟政策措施,」曾擔任央行顧問、有影響力的政府經濟學家余永定表示。
「中國應該發行更多政府債券來為基礎設施投資融資,包括增加對醫院、養老院等公共設施的投資。中國不應該害怕增加預算赤字佔GDP的比率和政府債券佔GDP的比率,」餘永定告訴路透社。
餘永定說,由於擔心與美國的利差擴大將引發資本外逃和人民幣貶值,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寬鬆的空間受到限制。
「我們需要加強財政刺激。鑑於目前良好的財政狀況,中央政府有加大支出的空間,」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顧問對路透社說。
中國中央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僅21%,遠低於地方政府76%的水平,包括隱性債務。
中國預計2023年預算赤字佔GDP的3.0%。本月,地方政府競相發行2023年額度為3.8兆元人民幣(5,206.8億美元)的專款債券,為基礎建設提供資金。
路透社稱,支持改革的陣營正在鼓吹加速結構性改革,包括放寬居住證制度(戶口)以刺激消費,以犧牲國有巨頭為代價,消除私人企業的市場准入障礙。
在有跡象顯示中共當局在加強對經濟控制之際,一些人呼籲重啟陷入僵局的市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