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目前的軍事戰略是「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前者宣示我國不會去主動攻擊他國;後者表達「運用優勢作為陷敵於多重困境,藉此威脅敵人達到嚇阻效果。」
其中「優勢作為」可表現在戰略、戰術(法)、 兵火力、裝備、訓練、心理、後勤支援、時空因素運用等層面,其主旨在於「能創造有利戰略態勢壓倒敵人,並在戰力上形成局部的絕對優勢」。
這個被動戰略的缺點是「必須耐住承受第一擊」,所以近年有搭配「發展源頭打擊武器」來延伸「啟戰安全距離」,但是對猝然直接多域發射的飛彈群攻就無法主動遏止,並且對「第一擊如何定義反擊啟戰」國防部並沒有明確規劃。
然而近年以來隨著美國印太地緣戰略的改變,台灣的防禦戰略態勢隨著國際友盟國家增長對我的支持,已經有從「被動防禦」漸次轉為「積極防禦」的趨勢!從台灣採購遠程反輻飛彈、發展雄二增程飛彈、採行源頭打擊等足為明證。
另外自俄烏作戰觀察中獲得在「無人機科技與戰法」、「城鎮作戰的靈活運用」、「軍隊組織調整因應」、「網路部隊的對抗」、「星鏈網通訊對戰場的影響」等,凸顯台灣在這波「軍事事務變革」已經必須「跳脫傳統作戰建軍思維」,必需前瞻的重新思考之前的軍隊編制「有無與時俱進的調整規劃」?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跳島戰術編組「棄重裝而就靈活」;韓國「無人機指揮部的立即快速編成」,多國都證明了「因應時代科技進步、部隊編組也需隨時因應戰場需要及時調整靈活以對」!
美國戰略學家傅泰林(M.Taylor Fravel)在其著作「積極防禦」中指出:「軍事戰略的重大改變如果包含兩項與軍事改革有關的元素,就可以視為高層次的軍事改革」。第一是「戰略明確提出關於戰爭的新觀點,要求軍隊改變未來備戰的方式」。第二是「新戰略必須要求某種程度的組織改變,不同於過去的實務,包括作戰準則、軍隊編組、訓練」。
所以台灣是否有需要因應新的國際戰略形勢、友盟國家利我、先進科技進步、俄烏戰爭觀察等「考慮調整軍事戰略」?容有探討空間。
近期在台北香格里拉論壇美國學者布蘭茲認為美國在「建立聯盟、強化台灣軍備、加強美國戰力」是有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但是如果「國防變革速度太慢」,反而將會面臨重大挫敗!因美國無論在支出限制、官僚主義、在野制衡等,都有立即實施的困難性,而一旦美國(因軍事改革太慢)無法嚇阻中國,就要面臨「與中國發生慘烈衝突」與「亞洲海洋秩序拱手讓人」的困境,結果是代表美國印太戰略以失敗作收!
而時間因素(估計2027年)目前對美、台都是一個壓力,台灣軍事當務之急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重新省視戰略規劃與整備!深切省察未來作戰的防衛需要、適時調整編制、購置新興武器、積極組建國家級網路對抗、無人機、星鏈支援部隊!而這些改變也都符合了傅泰林的軍事戰略改革條件。
從來沒有廉價的戰爭,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曾說:「不付出和平代價的國家終將付出戰爭的代價」;台灣軍事戰略既然是被動的被選擇啟戰!所以當然是有向「積極防禦」靠攏的空間;也需參考俄烏作戰,適度增加國防預算!一來可以增強全民自我防衛的決心!二來可以預防萬一未來美中關係靠攏生變,台灣至少還能在短期內靠自己面對戰爭!
*作者為台灣戰略評估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