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即將屆滿十週年,一些拉丁美洲合作夥伴從新基礎設施中獲益,但在眾多爭議下成敗參半。這些國家受高利率和高通膨的打擊仍未緩解,而從中國獲取較低利率和廉價資金的時代已經結束。北京將在10月17-18日舉行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觀察人士指出,拉丁美洲合作夥伴對北京在未來幾年將如何延續這一倡議的疑問正在浮現,重新調整合作模式似乎勢在必行。
十年來,全球與中國簽署諒解備忘錄加入「一帶一路」協議的國家數量為152個,包括22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國家。
依據「世界銀行」資料分析,22個國家中7個為高收入,4個低收入,其餘11個為中高收入。這與「一帶一路」青睞低收入國家的看法有所不同。
作為習近平在2013年底提出的「一帶一路」協議的拉丁美洲「絲路」延伸,最早在2016年加入的是社會主義國家古巴。2019加入的委內瑞拉和2022年加入的阿根廷、宏都拉斯,都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加入以人民幣結算與中國貿易的阿根廷,以及尋求擺脫美元影響的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都尋求「一帶一路」不同程度的支援。
中國貸款牙買加修築公路並由中資企業收費管理,「中國遠洋」投資興建的秘魯「錢凱港」(Chancay)作為南美通往亞洲的門戶,以及中國政府承諾電力公司協助委內瑞拉更新全國輸供電系統及介入經營,都顯示加入倡議國家截然不同的需求與中國介入的動機。
隨著習近平2018年訪問拉丁美洲,以及新增5個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建交國,有13個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加入該協議,可以說2018是「一帶一路在拉丁美洲」豐收的一年。2019年和2022年分別有2國加入,倡議簽署國數目持續增加,但合作項目卻未呈現相同趨勢。。
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13個簽署國來看,在8個「一帶一路」主要的港口計畫中,至今2個已完成,3個已取消,其馀3個進行中。
「一帶一路」投資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中國政府與受援國政府間的協調,中方承建企業明顯受益較多,從而引發當地輿論反彈。當這種協調因國內政局變化、民間社會運動或國際壓力而產生變化時,「一帶一路」計畫就會被取消或無限期推遲,甚至以失敗告終。
以2018年以來3個爭議較大的「一帶一路」計畫來看,中國與簽署國計畫合作關係在建設過程和最終結果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中美洲首個標竿項目
哥斯大黎加是2007年中美洲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由中國貸款擴建的首都聖何塞(San Jose)和加勒比岸利蒙(Limon)間的「32號公路」工程項目,於2018年中開工。工程總預算4.65 億美元,預定48個月內完工。但該工程由招標、決標至今歷經3屆總統,確定竣工日期仍為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