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高峰路的瓶頸交通問題一直存在,近日終於完成了拓寬工程。作為一名資深居民,我的父親親身參與了新竹市府舉辦的高峰路拓寬工程通車典禮,回家後興高采烈地分享這條道路的開通有多不容易。他還說起了去年帶著孫子走過這條路的往事,那時人車混行,危險重重。而現在,這條路上有了人行道偶爾還可以漫步走去大樟樹附近找鄰居老朋友閒聊,舒適安全又便利。
對於我本人而言,我在東區高峰路生活圈中長大。學生時期走在路上時,由於沒有人行道,只能混跡在車流中。常常不得不避讓來車,甚至行進間還有車輛按喇叭催促行人往邊走。大學時期,我在附近的清華大學就讀,交通工具升級變為機車代步,但唯一不變的還是繼續在狹窄的車道穿梭。畢業接著在科學園區工作,每天行經高峰路,園區的上下班高峰時段,車流量龐大,道路狹窄根本無法滿足需求,塞車已成為我們無奈接受的日常。
過去,高峰路一直是新竹市區通往新竹科學園區的主要道路之一,但瓶頸區域位於高翠路至研新四路之間,路幅狹窄,雙向各只有一車道通行,尖峰時段車流湧入後,交通不堪負荷,數十年以來市民都殷殷期盼新竹市政府和科管局能夠有所作為,解決這項困擾多年的交通沉痾。
去年,原本非常開心高峰路拓寬工程終於開工了,但在施工過程中,似乎並不如預期順利。工程一度停擺,引起地方居民的誤解。父親總會從里民耆老那裡了解狀況後回家分享。原來是因為最初工程設計時,未能事先考量到許多環境因素,直到施工後開挖,才發現地下隱蔽管線複雜,需要協調水、電及電信單位處理管線,另外又發現老樹竄根,衍生樹木保留與否的問題。
從新聞得知,高虹安市長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積極與台電、台水及電信業者協調以排除各種管線障礙,讓工程得以繼續進行。另外,老樹竄根及生長不佳的情形所衍生去留問題,也提出了樹木保護機制,兼顧專家意見和地方民意。如今,拓寬瓶頸路段的工程總算完成,也兼顧老樹繼續佇立,留住地方感情,讓交通效益和歷史記憶共榮、共生。
自從高峰路瓶頸路段拓寬工程完成後,每日開車往返園區通勤的我感受相當深刻。猶記得還沒拓寬之前,車道最窄大約只有五米左右,而且只有單線道雙向通行,會車的時候互不相讓的情形也是司空見慣。若再加上行人湊在一起爭道,交通大亂鬥的場面簡直令人直搖頭。完成道路拓寬後,目前總共有三個車道,往園區兩個車道,往市區一個車道,有效紓解了上下班車潮,而且還增設了人行道,人車分道,安全加分。
身為在地居民同時也是園區上班族,對於這次的高峰路拓寬工程非常肯定,沉痾已久的交通問題得到改善。非常感謝高虹安市長的市政團隊,在施工過程中充分溝通並努力克服困難。工程完工通車後,讓通勤族能免於塞車之苦,又使在地居民能享有安全的步行空間,也保留了擁有地方情感記憶的老樹,形成三贏的局面。
周末黃昏時分,我陪著父親和小孩沿著新闢的人行道,一同漫步到小時候常去玩耍的大樟樹旁。太陽緩緩西下,一束束的金色光芒映照在父子樟樹上,樹葉隨風飄動,年邁的父親手牽著孫子的小手,佇立在樟樹前抬頭仰望向上,形成感人至深的背影。在「父與子」樟樹和「爺與孫」之間,彷彿彼此互相呼應對話著,我緊盯著這般令人動容的景象,深刻體悟到智慧傳承與生命延續的真諦。
原來所謂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堅持負重前行。謝謝高虹安市長!
*作者為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