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中國銀行業因當時的金融體系發展與對外連結尚未成熟,有幸躲過一波衝擊,更基於改革開放與加入WTO後積累的家底加大槓桿擴張業務,在國際銀行排名中取代了原本歐美大銀行的位置。但近期房地產業財務爆雷頻傳,延燒到「中植系」旗下的中融信託,種種問題均加深金融風暴來襲的陰影,也提醒我們關注中國銀行業崛起的當下,更要提防可能的問題。
爆發於2008年9月的雷曼兄弟倒閉事件,蔓延到其他金融機構與國家,進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甚至一度因流動性的匱乏導致實體經濟的衰退。與此同時,中國則是由於當時的金融體系發展與對外連結尚未成熟,而有幸躲過這一波衝擊。更甚者,基於改革開放與加入WTO後積累的豐厚經濟實力,對內實施「四萬億救市」計畫,對外則在全球各地逢低買進資產與企業,儼然成為「救市者」,同時滿足買入關鍵技術資源以支應未來發展的目的,後續更力推「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倡議,一時間「東升西降」話語橫掃當代,但是,金融話語權真的改變了嗎?中國模式的金融體系,真的能執世界金融體系牛耳嗎?
金融海嘯後 全球金融業務版圖發生輪動
觀察金融海嘯後15年來的國際主要金融機構排名改變以及業務版圖的變化,首先比較《The Banker》在金融海嘯爆發前的2008年7月以及今年7月公布的第一類資本(Tier1 Capital)排名,我們可以看到2008年的前十大銀行中,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以及日本的銀行,這裡面中國的銀行業者僅有2家擠入榜單後端,分別是排行第八的中國工商銀行以及第十的中國銀行,詳見〔表1〕。
金融海嘯爆發15年後的今日,西方為主的金融體系受傷慘重,或被主管機關強制接管,或者因接受紓困資助而不得不配合監理機關的要求重新檢討發展策略,提高資本適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並剝離非核心業務,展現在業務版圖上的,就是大型金融機構撤離非主要目標地區或業務的事實。我們可以發現原本前十名的銀行,來自英國的蘇格蘭皇家銀行、來自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與來自西班牙的桑坦德銀行都退出,原本排名首位的滙豐,也降到第十名,是唯一留在前十大的歐洲銀行,取而代之的是幾家中國的國有大型銀行。在2023年的十大名單裡,中國銀行業者占據半壁江山,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擠身其中(如果是觀察2023年的1,000大銀行名單,中國銀行業數量也以140家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的19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