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電就協和四接爭議回應:以氣代油可減空污;北北基宜用電成長;延宕增加南電、中電北送壓力;地熱供電量不夠大;燃氣發電可與再生能源調度搭配,需求將提升。
一、節能、儲能及再生能源,較燃氣火力更能減空污:
協和一、二號機已於2019年除役,三、四號機預計明(2024)年底除役,協和轉型不是「油、氣」間二擇一,而是燃油機組退場後,將維持「火力轉火力」?還是改朝低碳、低污染的「節能、儲能及再生能源」邁進?協和改燃氣,仍將年排1221公噸空污,節能、地熱或屋頂型光電搭配儲能,更能減空污。
二、政策既要力推節能,用電不應大幅成長:
國發會台灣2050淨零路徑12項關鍵戰略中期目標:2030年節電量345.7億度,約為協和近3年平均發電量27億度的12.8倍。副總統賴清德,日前亦表示:台灣不缺電,因有30%的電被浪費掉,工業用電節省30%,等於節省整體用電18%。2022年協和發電量,約僅佔同年全國電力消費量1%,遠低於工業節能潛能。政策既要力推「節能」,北北基宜用電不應大幅成長。現況1GW協和除役後,顯無必要改建為兩部合計2.6GW的燃氣機組。
三、明年北部大潭新增機組容量約為同年協和除役機組的兩倍,不應增加中南部送電壓力:
明年底協和兩部共100萬瓩(即1GW)機組除役前,112.36萬瓩的大潭9號機及91.3萬瓩的大潭新7號機,將於同年6月及8月上線,北部明年新增燃氣電源約為除役燃油電源的兩倍,況還有再生能源、儲能等將增加,不應增加中南部往北送電之壓力。
四、分散式地熱發電,累積供電量未必小:
截至2022年底,全球地熱發電裝置容量已達16.127GW,其中,美國3.794GW、印尼2.356GW、菲律賓1.935GW、土耳其1.682GW、紐西蘭1.037GW。可知分散式地熱發電,累積供電量未必小,且較集中式電廠,更能強化電網韌性。台灣北部地熱資源豐富,經濟部曾評估:台灣地熱發電有40GW潛能,大屯山約8.5GW,並規劃2050年前累積設置3GW至6.2GW地熱。實應善用地熱潛能,取代1GW的協和。
五、地熱可24小時發電,較光電、風電等「間歇性」再生能源,穩定度更高,無需搭配天然氣調度。
六、天然氣未來即將淘汰,應降低依賴:
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全世界正處於化石燃料時代「結束的開始」,石油、天然氣與燃煤將於 2030 年之前越過「需求頂峰」;七大工業國集團(G7)亦呼籲:減少天然氣使用,增加再生能源發電,加速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四接預計2032年完工,屆時已是過時產物,為降低對天然氣的依賴,協和應直接轉再生。
協和從燃油火力發電,轉型為燃氣火力發電,換一種燃料繼續燒,仍屬高碳排、高污染、高度依賴進口的化石能源;協和除役後,改以節能、儲能及再生能源取代,才是真正的淨零轉型。
*作者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