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潮流下推廣奢侈品:《乾隆的百寶箱》選摘(2)

2023-11-16 05:10

? 人氣

內務府所需的物資會向北京的鋪戶辦買,因此乾隆年間出現著名的銀樓商號等。潘榮陛撰《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乾隆年間帝京品物,「金銀寶飾,開敦華、元吉之樓;綵緞綾羅,置廣信、恆豐之號。貂裘狐腋,江米街頭;珊瑚珍珠,廊房巷口。靛青梭布,陳慶長細密寬機;羽緞氆氊,伍少西大洋青水。冬冠夏緯,北於橋李齊名。滿襪朝靴,三進天奇並盛。織染局前鞓帶,經從內府分來;隆福寺裡荷包,樣自大宮描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江米街(現在的東交民巷)專賣貂裘狐腋;廊房巷賣珊瑚珍珠。北京百貨齊聚,服玩之好,厭古而喜新;爭奇而誇美者,必曰宮樣。西方研究物質文化的學者認為奢侈品本來是貴族用來顯示特權身分地位的象徵,到消費社會形成後,任何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購買到奢侈品。而且貴族的消費模式被下層社會所仿效,隨著城市化更促進仿效的現象,且在城市內造就了這種消費的集中市場。筆者認為乾隆皇帝面臨全球化的貿易,有意推廣奢侈品的使用,在禮制上規定貴族、王公、官員的服飾,並引進西方、西藏等地工藝技術影響北京城市工商業。本書討論的清宮寶藏包含著在1760 年工業革命後全球化貿易的趨勢改變了清宮物品的喜好,乃至影響到禮儀制度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和皇帝設計、西洋、西藏技術支援,以及傑出的執行群臣和手藝精湛的工匠有關。

清宮物資與全球化

過去學者注意到清代朝貢體系,主要透過禮儀制度建立起宗藩等級名分關係,各地的貢物物資的互換,但1760 年工業革命之後,全球貿易興盛,以朝貢名義來進行實質的貿易為必然趨勢。最顯著的是毛皮和紡織品的貿易。十八世紀清朝統治的帝國版圖擴張至喀爾喀蒙古,與俄羅斯接壤。俄國每年輸入中國的毛皮達數百萬張,至十九世紀恰克圖與萊比錫(Lipsia)為全球兩處毛皮貿易的重鎮。在俄國方面的研究已經有很多論著,譬如﹝美﹞克利福德.M.福斯特(Clifford M. Foust)、〔俄〕米.約.斯拉德科夫斯基、〔俄〕阿.科爾薩克、〔俄〕特魯謝維奇、〔俄〕B. C. 米雅斯尼科夫、〔俄〕謝.賓.奧孔等。 其他還有〔日〕吉田金一、〔日〕森永貴子、〔美〕謝健(Jonathan Schlesinger)等 有關英美毛皮進口中國的資料,以《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635-1834)為主,記載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由英國、美國進口的海獺、海豹、兔皮等,每年約20 萬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