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台灣的避戰紅線—Now or Never

2023-11-07 06:50

? 人氣

以色列對加薩市郊區的賈巴利亞難民營發動空襲,當地民眾在轟炸後正在尋找倖存者和屍體。(美聯社)

以色列對加薩市郊區的賈巴利亞難民營發動空襲,當地民眾在轟炸後正在尋找倖存者和屍體。(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世界各國一片反以色列聲浪中跑去中東,會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埃及和約旦外交部長,會談中五位外長一致要求以色列停火,布林肯則堅定表示「現在停火只會讓哈瑪斯得以重新集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初看這個報導時,完全想不透布林肯是去幹嘛,自討沒趣嗎?踢館嗎?怎麼想他都不應該會幹這種蠢事。然後看到他去到約旦河西岸的雷馬拉(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部所在地),會見了巴勒斯坦的領導人阿巴斯,兩人見面談什麼?討論「戰後加薩的管理」。

於是恍然大悟,美國的司馬昭之心清楚了:以色列必將清除加薩地區的哈瑪斯勢力,而美國不能讓以色列佔領,希望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接手管理。

這個結果會讓中東更和平嗎?答案是否定的。但這卻是美國,特別是拜登政府當前最樂見的一種情況——既顯示堅定支持以色列,又展現美國主導了以巴和平,雖然那肯定不會是最終結果。

說那不是最終結果,因為這一次戰爭又製造了更多血債/累積了更多仇恨,縱使加薩地區的哈瑪斯通通被「清理」了,巴勒斯坦人還會生出更多「新哈瑪斯」,而以色列經此一役,肯定視所有巴勒斯坦人都可能是「哈瑪斯」。簡單說,以哈雙方都認為這一次是”Now or Never”,此刻想的都是「這次不解決對方,就永遠沒機會了」。

一名以色列士兵展示哈瑪斯戰士用來跨越邊境發動攻擊的地下隧道。(美聯社)
一名以色列士兵展示哈瑪斯戰士用來跨越邊境發動攻擊的地下隧道。(美聯社)

從事件發生開始分析箇中原因:哈瑪斯已經在加薩地區經營了好幾年,而且他肯定明白,以色列有令他灰飛煙滅的力量,他為什麼要採取如此激烈行動,又為什麼選在此時動手?理由就是”Now or Never”——沙烏地要當阿拉伯世界的老大,美國順勢推動沙烏地承認以色列,而沙烏地的目標是「恢復阿拉伯帝國的偉大」,那是政治的而非宗教的,一旦重現「阿拉伯帝國」,最近的歷史借鑑是鄂圖曼(奧斯曼)帝國,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在帝國的統治之下和平共存。那種情形對人民固然是好的,可是哈馬思想要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的「神聖使命」將因此無望。而烏克蘭戰爭讓哈瑪斯認為機會大好,於是積極準備,並在10月7日發動突擊。

以色列呢?加薩走廊始終都如芒刺在背,哈瑪斯盤據之後挖了很多地道,以色列眼看芒刺已經成為毒刺,卻苦無口實可以動手。當10月7日慘案發生(雖然風向轉為反以,卻不能忘記那是一場慘案),以色列於是有了最好的理由可以「清剿」哈瑪斯,那也是”Now or Never”,此所以他不答應加薩南方開「人道走廊」(肯定放走哈瑪斯),也不會在此時停止軍事行動。雖然因為美國插手干預造成軍事行動緩慢,甚至可能影響往後戰事,但絕不會改變以色列牢牢抓住這次機會的決心。

說起來,普丁發動烏克蘭戰爭也是”Now or Never”。北約一再東擴,俄羅斯感受到的壓力是持續的,直到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也就是連東斯拉夫語系國家眼看都要成為「敵國」,普丁的感覺同樣是「再不動手就完了」。

烏克蘭戰爭發生後,一片「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言論,再看到以色列將加薩轟成一片廢墟,台灣避戰的情緒事實上已經升到高點——中共的武力肯定超過以色列。但是各種「避戰紅線」卻言人人殊,隨意列舉卻無具體標準,本文提出”Now or Never”,也就是不要讓北京感覺”Now or Never”,例如正式宣佈台灣獨立,或租借美軍基地等是想得到的,其他沒想過、未發生的情形,就是把握這個原則作判斷,庶幾可保兩岸不開戰。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