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經濟割裂會阻礙企業進入一些能推動利潤成長的重要市場,並使技術和資本更難共享,從而抑制經濟成長。
大公司在這方面承受的代價已經在加大,尤其是在德國等歐洲國家;過去幾十年中,德國的公司通過向中國出售汽車和高端機械而蓬勃發展。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隨著中國品牌的擴張,福斯(Volkswagen)和豐田(Toyota)等德國和日本汽車製造商目前在中國汽車市場的佔有率約30%,低於三年前的近50%。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以北京方面為中心的經濟勢力範圍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成長,難以使中國在面臨出生率下降和債務過多的情況下免於陷入長期停滯。中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接觸西方的高消費人群和技術。
在2018年年中時,美國從中國的進口佔到美國全部進口的22%之多。根據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數據,在截至今年8月的12個月裡,這一佔比已降至14%,儘管按美元計算的雙邊貿易額呈現成長。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的數據,一些西方資金正在迴流美國,或流向墨西哥和印度等地,這些地方去年吸引到的對新工廠和辦事處的投資是中國的四倍。
芬蘭電動汽車快速充電裝置製造商Kempower的首席執行官Tomi Ristimaki表示,該公司計劃五年內在美國投資4,000萬美元。
他希望美國能像歐洲一樣成為該公司的重要市場,並表示沒有計劃進入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他說,「政治氛圍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
永恆力(Jungheinrich)是一家總部位於德國漢堡的堆高機製造商,年收入近50億歐元(約合53億美元),該公司在2020年公布的戰略規劃中將中國放在首位,計劃擴大在華業務。永恆力首席執行官Lars Brzoska表示,最近決定讓美國市場取代中國市場的位置,成為該公司優先發展的市場。
Brzoska稱,永恆力還沒有決定是否搬出中國,尤其是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際。該公司在中國有兩家工廠和近千名員工。
「每個人都在考慮中國潛在入侵台灣的因素,」Brzoska表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大問題。倘若我們有其他立足點,也許會更好。 」
「一個巴掌拍不響」
與此同時,中國已向印尼的鎳工廠投入巨資,為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供貨。科技公司騰訊(Tencent)和阿里巴巴(Alibaba)已將業務擴展到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他中國公司則瞄準了拉美和非洲的可再生能源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