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在線》建立學費公平制度,實現教育正義的理想

2018-09-14 06:30

? 人氣

「不公的教育是階級再製惡性循環的關鍵,它深化整個社會的不平等,走向貧富差距擴大,讓有錢的越有錢,沒錢的不斷複製貧窮的下一代。如果教育無法讓經濟弱勢者減輕負擔,那就是國家不義、社會不公。」(資料照,取自一個澳門人blog)

「不公的教育是階級再製惡性循環的關鍵,它深化整個社會的不平等,走向貧富差距擴大,讓有錢的越有錢,沒錢的不斷複製貧窮的下一代。如果教育無法讓經濟弱勢者減輕負擔,那就是國家不義、社會不公。」(資料照,取自一個澳門人blog)

民進黨全面執政以後,極力促進「轉型正義」的落實,希望能夠實現社會正義的理想。然而,「轉型正義」大抵以政治、黨派為導向,一般民眾感受不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正義有許多面向,包括土地正義、居住正義、分配正義、司法正義、環境正義等等。另外,有一種正義關係到貧富、階級的公平對待與生存機會問題,卻往往被主政者所漠視的,那就是「教育正義」。

所謂「教育正義」是指教育的作為和資源分配能夠公平合理,保障個體接受教育的機會均等,避免受到差別待遇,使每個人能夠發揮潛能,提升教育價值。

《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指出,在改善不正義的方法上,擁有公平受教育機會,比累進稅率更為重要。我們可以說,教育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條防線,因為那是窮人能夠翻身的唯一管道。然而,一直以來,臺灣社會存在著顯而易見、不公不義的教育現象,卻久久無法改善。

教育正義上,學費支付與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可以作為主要的判定指標。由於出身的差異以及入學的篩選機制,擁有高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家庭子女往往較容易進入國立大學,甚至頂尖大學。相對的,一些弱勢階級的子弟,多數進入私立大學。結果造成有錢的人讀公立大學,繳低學費,享用高資源;沒錢的人讀私立學校,繳高學費,忍受低資源的現象。這種教育的逆向操作、資源的反向分配,等於運用國家的力量,強化了公私立大學間的階層關係,製造階級再製的事實,讓窮人失去翻身的機會。

從教育分配正義與國民賦稅公平的角度而言,臺灣公民所受教育權利與義務是極端不公平的。公立大學的學生佔27%,私立大學的學生佔73%,但所享受的教育資源與付出的學費,卻有極大的差異。

多年來,政府對佔有三成學生比例的公立大學教育經費預算總補助,遠遠高出佔七成的私校學生。以105年為例,政府對公立大學的教研補助高達420億元,而私立大專院校僅有266億元。

教育部每年分配給公立大學的經費,加上學生的學雜費收入,公立大學每位學生,每學期約可享用12到20萬元的教育資源,但是每位學生只須繳交三萬元左右的學雜費;反觀私立大學學生每學期必須要繳交兩倍的學費,卻只能享用公立大學學生不到一半的教育資源;更不公平的是公立大學學生大多來自中上階級,私立大學學生大多來自中下階級,造成富人低付費高享受,窮人高付費低享受的不公現象。

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統計,每月每人平均所得不到2萬元的中低收入戶有11萬多戶。這些家庭的子弟如果進到私立大學,每年要拿出大半的收入,支付10萬元的學費,勢必形成沉重的負擔。如果家裡有兩個小孩,更會拖垮家裡的經濟。因此,有些窮人不得不放棄就讀的機會,除非申請就學貸款。

截至民國106年7月底,臺灣有83萬9,341人背負學生貸款,學貸總金額為1,824億7,628萬元;根據教育部統計指出,目前揹學貸的年輕人中,有3.3萬人因月收入不到3萬元而還不起貸款,其中大部分是私校的畢業生。

人力銀行調查顯示,臺灣有38.7%大學生背負學貸,其中21.5%負債30至40萬,平均負債29.7萬元。粗估畢業後,平均每月只能償還4,853元,至少得5.1年才能還清。更有甚者,私立大學學費約為公立大學的兩倍,然而,依據前行政院青輔會的調查,學生畢業後的平均薪資,卻少了5,500元。造成貧者益貧、富者益富的循環,讓階級再製世世代代的惡化。教育,變成優勢階級漂白的工具。

德國總理梅克爾說,讓孩子因為貧窮而受不起教育,是國家的恥辱。在教育商品化的趨勢中,由於學費不斷提高,學貸已成為資本主義教育國家的共業。根據美國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約有4,230萬人背負學貸,貸款餘額達40兆臺幣,20歲左右的美國學貸族,每月平均須還款1萬500元;韓國年輕人畢業後拖欠學貸人數比往年增加8倍,學貸也讓日本大學生擔心,是否要用一輩子來還債。

不公的教育是階級再製惡性循環的關鍵,它深化整個社會的不平等,走向貧富差距擴大,讓有錢的越有錢,沒錢的不斷複製貧窮的下一代。如果教育無法讓經濟弱勢者減輕負擔,那就是國家不義、社會不公。

社會正義的達成,大學應依學生經濟能力收費,讓有錢人多付費,沒錢人少付費,甚至不用付費。基於「教育平權」的理念,臺灣如果沒法追隨一些歐洲國家,例如德國、丹麥、芬蘭、挪威、瑞典,甚至愛沙尼亞、土耳其的免學費政策,至少,應該讓公私立大學的學生都受到國家公平的對待,獲得同樣的經費補助和資源提供,這樣才能發揮「教育正義」的精神。

*本文原刊《通識在線》,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