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一二航廈運作,常年擁擠使用之通關作業空間、上下車路緣,三航廈理應規劃二航廈3倍運作空間、其他運作規劃二倍空間,使三航廈硬體服務,接近國際航廈普遍設置水準。
機場公司為聚集人氣、商機打造國門新地標,三航廈建設大幅縮減園區實施計畫規劃航廈、停車場面積,將停車場地面層以上,逾1/3建築面積19.5萬平方公尺,相當於半棟台北101大樓面積,提供非旅客服務之商辦、旅館、大商場(3/4個101購物中心面積)使用。大幅壓縮旅客作業、使用空間;停車位、上下車路緣設置。額外增加平日2萬、假日3-5萬以上人次非旅客運輸、停車需求。建築用地已完全建設,無擴建用地。
依航廈建築招標公開覽閱工程圖,三航廈建設:
1.航廈面寬210公尺,僅為相當運量國際航廈普遍設置40%。旅客作業區面寬受限,規劃作業區縱深不及國際普遍設置,大多數作業區空間僅有國際航廈普遍設置1/3-40%,與二航廈相當。作業空間僅能因應2000萬旅客運作需求。需另覓空間,增設通關作業區、動線。
2.聯外交通雖已有捷運,因無法提供門對門的服務,未來2/3旅客需利用公路運輸。僅於地下一二層設置小客車停車場,無大客車、員工停車場。停車位為二航廈2/3。無法滿足基本停車需求。
僅於航廈前設置上下車路緣,路緣長度較一二航廈四週設置大幅縮減,入境路緣280公尺,為二航廈1/3、一航廈1/2。入境小客車無法配置路緣,必需到地下停車場上車。
停車場進口於航廈B2層、出口於B1層,被捷運設施分為南北兩區,僅B1層最東側有通道聯通,動線複雜。依一般停車場規劃,無法因應尖峰小時上千輛、瞬間30-50輛接客車輛通過、臨停上客。經常因無停車位無法進入停車場。
聯外交通設施嚴重不足,僅能提供年旅客量1000-1500萬人次運作需求。必需大幅增加上下車路緣、停車位。
3. 為減少入境旅客步行距離;航廈空間有效利用;入出境完全隔離;節省建造運作成本,國際航廈普遍規劃,入出境分層,出境使用高樓層,入境使用低樓層,入境廊廳與機艙門同一樓層高度(同二航廈)。
三航廈因設計理念,將入境證照查驗設於航廈四樓。三航廈旅客離機後,需經坡度陡空橋上至三樓登機門,再上四樓入境廊廳至航廈,證照查驗後,下至一樓提領行李;衛星廊廳入境旅客,需由一樓電聯車站上四樓證照查驗,再下一樓領行李。大幅增加旅客步行距離、時間。旅客多有隨身行李、15%大於65歲、小於15歲,為極不便利規劃。
出境層需額外安排入境動線、上下樓層樓梯電扶梯電梯設施、證照查驗作業、入出境隔離、穿過入境層空間,大幅減少報到大廳、登侯機、四樓航空公司貴賓室、旅客休憩服務空間。
需檢討便利動線、增加出境空間。
國際航線旅客多屬高消費族群,有人潮就有錢潮。隨旅客成長,各國機場都不斷增加航廈商店、商業服務面積,依旅客需求提供多元服務;加速通關作業,讓旅客有更多消費時間,增加收益。航廈商店、商業服務、營運單位房舍租金、使用費、權利金與停車使用費;均屬高收益、投資回收快。三航廈建設,機場公司不開發、擴大龐大獨佔商機,確大幅降低旅客服務,規劃與民間競爭低收益營業,大量非旅客又帶來聯外交通問題,影響投資回收、航廈運作、服務水準,投資策略需檢討。
航廈基本功能、旅客容量無法於新建時達成,未來營運後需鉅資改善、另建航廈。隨工程進行建築實體逐漸呈現,是檢討建設符合運作需求,調整增加實用、便利性最佳時機。
三航廈已耗資近千億元建設,期盼交通部能邀請有實務經營管理經驗專家組成專案小組,務實檢討調整,提供實用、便利、符合國際普遍水準航廈服務。
*作者為前中正航空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