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新南向政策雖然強調「以人為本」,迄今並未產生預期的效益。在社會基礎薄弱的前提下,政府的角色和功能就更加重要。但台灣迄今沒有成立印度或南亞的研究系所,也未專注培養本土的印度人才。在政府的新南向智庫中,也沒有本國的印度研究人員。換言之,印度這一個人口第一大國完全消失在台灣的高等教育地圖中,不符印度國際影響力上升的現狀。
因此,台灣社會對於印度的認識缺乏前述的民間社會交流及學術研究基礎,便來多半來自於破碎新聞事件的拼貼,以此建構出對印度的心理想像。一般民眾看到的印度便可能是由性侵報導、印度神童預言等獵奇新聞資訊所組合出來的印度。但這個想像的印度與實際的印度當然有不小的落差。
正本清源之道,仍是要強化台灣社會對印度的認識。除了設立印度研究系所等基礎政策之外,兩國社會也要強化人員和文化交流,包括觀光、學生營隊、參訪、建立姊妹校、姊妹縣市等等,都是有助的措施。我們不必拿放大鏡去檢視印度的社會問題,而是要找出台印之間互惠的合作議題。在此邏輯下,引進印度移工便是對雙方互利的政策方向。只要循序漸進及加以相關配套措施,將有助雙方實質關係的進展。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國立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