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美軍執行「瘋狂行動」(Operation Frantic),派人進駐波爾塔瓦(Poltava)、米爾戈羅德(Myrhorod)和皮里亞丁(Pyriatyn)等三座烏克蘭基地開始,雙方的關係就充滿了緊張和不信任。1,477名美軍人員的到來,讓蘇聯最高當局立刻緊張了起來,將這些飛行員、工程師、技師、信號官、醫生與護士都視為「帝國主義」的潛在滲透者。
名為「施密爾什」(SMERSH)的反情報機構,奉史達林之命監控美軍,尤其對那些「十月革命」後流亡美國的白俄後裔更是防範。美軍士兵對軍官講話時手插口袋,嘴裡叼著雪茄的行為,還有美國軍人在1944年總統大選時出現支持反對黨的聲音,都讓當時的蘇聯人感到難以理解。種種「毫無章法」的表現,都讓史達林懷疑這些美國人是在暗中推行反蘇思想。
蘇聯的官兵並非全部都痛恨或者懷疑美軍,他們許多人為美國設計先進又失事率低的飛機所深深折服。當地烏克蘭人本來就討厭推行大俄羅斯主義的史達林,他們還接受了德國統治,看到美軍富裕的生活後,更是相信美國文化優於傳統歐亞大陸性質的德俄文化。然而烏克蘭人想要與美軍接近的心裡越是強盛,他們就越是遭受史達林的懷疑。
凡是與美軍往來的烏克蘭女子都會被視為「賣淫」,與美軍往來的男子則會被捕入獄或者流放西伯利亞。哪怕是嫁給了美軍的蘇聯女子,也都被禁止隨美軍一同出境,史達林認為這是對「俄羅斯祖國」的嚴重背叛,認為這些蘇聯女子會向美軍出賣情報。由陳香梅與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譜寫的《一千個春天》浪漫故事,在同時代的蘇聯根本沒有上演的可能。
精神團結齊抗日
比起美蘇之間貌合神離的關係,二戰時的中國雖然也與美國有類似「史迪威事件」(Stilwell Incident)的矛盾,但是大體上因為二戰時的中國並非共產主義國家,雙方的矛盾沒有如美蘇關係一樣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底層官兵還有軍民的相處,尤其是空軍飛行人員之間的相處,基本上只能用「精誠團結」四個字來形容。
而在中美空軍混合團成立前,有12名中國飛行員被挑選出來,分發到第23戰鬥機大隊的第74、第75以及第76中隊服務。他們都是在1941年11月被首度派往美國,接受飛行訓練的空軍官校第12期畢業生,對美國文化還有美軍的作戰指揮體系有更深一層的掌握,自然更容易和美國飛行員打成一片,很少因文化適應不良或語言溝通問題發生誤會。
事實上早在中美空軍混合團成立前的1943年5月31日,就發生了國軍第4大隊第23中隊飛行員臧錫蘭在荊門空戰中,營救了第23戰鬥機大隊王牌飛行員艾利森(John R. Alison)的事蹟。所以美軍對中華民國空軍的勇猛頑強還是有相當程度的肯定,只是美國做為一個航空工業大國,在航空以及飛行相關知識的專業程度上對中國飛行員還是有所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