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選後臺海形勢的兩大變數是:中美關係和台灣角逐大位者提出的大陸政策。有關中美關係方面,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創始院長王緝思,本月23日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以「中美尚未進入冷戰,但雙方不可陷入更糟糕的局面」為題發表專文。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局面,王緝思認為中美可從下列五方面穩定雙方的關係:一是兩國經濟必須繼續保持緊密交織;二是中美應當緩和在「台灣問題」上的緊張局勢;三是在中美兩軍和兩國領導人之間,建立危機預防和危機管控機制;四是中美在涉及兩國公民健康和福祉的問題上,加強合作;五是兩國必須在氣候變化的協調方面,取得實際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王緝思在涉台議題部分的論述。王強調北京方面仍然致力於和平統一,認為「美國和台灣當局應當盡其所能支持這一承諾,而不是迫使中國相信必須使用非和平手段」。王更提到,無論誰在明年台灣的總統大選中獲勝,「都應當謹慎行事,以恢復兩岸接觸為目標,而北京方面可能會予以同樣方式的回應。」
回應王緝思的上述論述,對岸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大陸旅外學者就認為,中共的政策是決不放棄對台動武的選擇,並且質疑王是否開始公開呼籲改變「國策」了?
王緝思是中國大陸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被認為對北京外交決策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在馬政府執政時期,我和王教授有多次學術交流的機會,對於他的專業素養和務實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
理解王緝思在其文章中發表的觀點後,我認為習近平此刻顯然沒有把兩岸統一視為施政的優先課題;即便是「促統」,也是強調採用和平的手段。僅管如此,我認為戰爭的陰影仍在台海上空徘徊。原因就如新加坡李光耀資政生前所說,中南海的領導人不可能眼見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還能穩坐其位。就此而論,選後臺海情勢能否轉危為安,要看兩岸執政當局的政策選擇。
台灣這場選舉不是統獨之爭,因「臺獨」不可行,「統一」也不具備條件;但卻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談判代替對抗」是兩岸「避戰」的上上之策。「從那裡跌倒,就從那裡爬起來」,選後兩岸都應思考如何恢復已經中斷的協商對話關係。
侯友宜持續「馬英九路線」,做起來比較簡單;賴清德想走「蔡英文路線」,但行不通,因為必須來個政策大轉彎,才能建立民、共都能接受的對話共識。這點蔡英文做不到,賴清德也無法做到;柯文哲的難度也不小,「雙城論壇」的經驗有可取之處,但無法因應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因為,只談「兩岸一家親」是不夠的。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標題:「三腳督」成形,待端出大陸政策「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