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百出的美國政策
該報告除了透露出「無法阻止中國在技術上進歩」的緊迫感,同時也凸顯出美國政策本身的根本問題。
第一,中國得以在技術上取得長足進歩,最大的驅動力正是美國禁令,陷入自相矛盾。
對中國而言,目標不是盜用或模仿美國技術,而是在不依賴美國的前提下,確立獨立技術。中國到目前為止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政府於2015年5月發布為期10年的製造業發展計畫)全力扶植半導體產業發展,但是自美國加強限制以後,促使該政策快馬加鞭前進。從專利和論文分析中國技術進展程度的專家也提出警告,在美國採取禁止出口措施以來,中國的技術進展正在加速中。
第二,該報告指出「太晚實施相關限制措施(尤其是日本、荷蘭、韓國等盟國的跟隨),以及設置豁免期等,內容過於寬鬆」,明確對此表達不滿。
即使是以「國家安全保障」為由,要讓西方的半導體相關業界採取措施,放棄一直以來作為重要收益源的中國市場,不是一晩就能夠成功導入。正因為我們不是專制主義國家,所以遊說和協調都是必要程序,為了讓企業放棄收益源,設置豁免期作為條件。更何況,要讓第三國跟隨美國腳步對中國實施限制是非常耗時的,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要說「耗費太多時間」的話,讓人不禁想問「日本多次表達出對中國擴大軍事威脅的擔憂,但是直到2014、15年左右為止,美國卻完全不當一回事。所以,美國有資格那樣說嗎?」
第三,這類的限制本來就無法期待有十全十美的效果。
美國要實施10月7日禁令之際,標榜了「小院高牆」(small yard, high fence)的概念。意思是把經濟利益也列入考量,限縮像是與國家安全保障直接相關的技術和產品範圍(即「小院」)。另一方面,盡可能地防止中國取得範圍內的技術和產品(即「高牆」)。
不過,使用管制項目外的設備製造出管制項目的產品,這項事實在標語的執行上說明了知易行難。因為中國的進歩超乎想像地快速,擴大範圍的話,會使得西方相關業界處於搖擺不定的處境。
以結果來說,本來就無法阻止中國技術的進歩,以此為前提,我們只能夠讓我方的技術加速進展,努力拉開與中國的技術差距。
關鍵是維持「摩爾定律」
實際上,我們的政策不只無法成功讓中國減速,對於我們提高自身速度的這一點也產生問題。
象徵著半導體技術進展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相當有名,是由英特爾共同創辦人摩爾 (Gordon Moore)於1965年提出的經驗法則,其內容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密度,約每隔1年半~2年便會增至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