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素芬的公司在中國設廠製造,其五金製品多銷往歐洲市場,因此,中國供應鏈斷鍊或原料短缺對她公司的影響遠高於兩岸政治對立或台灣藍綠執政的干擾。不過她說,中國五金製造的價格競爭力仍強,很難被取代,台商只要轉往中國以外的地方設廠,製造成本至少多兩成。
至於兩岸五金業者的競爭態勢,她說,美中貿易戰2018年開打後,其他台灣五金同業者受惠於轉單效應,訂單反而增多,因為美國對華加徵最高25%的進口貨物關稅後,中國五金製品隨即失去價格競爭力,美國買家轉向台灣下單,台灣廠商反成大國地緣角力的受益者。
中美夾縫中突圍台灣具供應鏈整合優勢
美中角力加劇了兩大強權間的緊張關係和經貿往來,加上台灣多站隊美國,也間接導致兩岸關係惡化。但位於台南的汽車零配件外銷公司總經理特助王紹棋說,即便地緣政治環境不利,只要消費者的需求不減,台商多能在夾縫中找到商機。
王紹棋告訴美國之音:「需求不會因為國家對立就減少,這時候要看需求面跟供給面怎麼變化,台灣的角色就是在這供需之間取得一個別人不能取代的地位。雖然說這(美對中國貨品加徵的)25%關稅,把他們的整個(中國)市場封起來了,可是那一扇門,其實我覺得是往台灣開。」王紹棋說,台商的優勢是高品質
精密加工,且多是值得信賴的商業夥伴,這樣的競爭力反而因中美貿易戰而受到凸顯和重視,因此,台灣只要握機會優化產品品質和品項,就能加大歐美市場客戶黏著度。
他還說,美資撤出中國不代表放棄中國市場,台商應利用地理和中文優勢,幫國際客戶整合供應鏈,例如,協助美國客戶從中國採購原料,也將自己的定位從代工製造提升至需求和供應鏈整合者的角色。
他說,台灣一度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只要中國一反制,如農產品出口或在華產線就遭殃。台商「只看向西邊」的結果輕忽了全球佈局,因此錯失歐、美、日等其他國家更多元、需求更多、利潤更高的市場。
王紹棋說,台灣是資源有限的小國,被迫在大國間選邊站並非上策,相反地,若能在大國的供需博弈間找到定位,就較不易受到國際政治或藍綠執政的衝擊。
北京「貿易武器化」 台商全球佈局「B計畫」
受地緣政治的影響,台灣對美、中兩國的出口已消長。根據台灣財政部7月發布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台灣對美國出口占外銷總額的16.1%,創近20年的同期新高;而對中國出口(含香港)的佔比則是跌至35.5% ,也是近20年同期新低。
台灣財政部2022年的統計顯示,台灣10年來對中國的出口比重維持在40%左右,於2020年達43.9%的歷史高點。中國雖然仍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但台灣2022年對東協、美國、日本的出口比分別達16.8%、15.7%及7%,皆為近年新高,代表出口漸往全球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