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模擬中美就台灣問題開戰時,兵棋推演的結果是,台灣仍然自由,但各方付出慘重代價。美國損失兩艘航空母艦以及多達20艘驅逐艦和巡洋艦;中國則有50多艘大型水面戰艦被擊沉。
不過,看似平局的結果很快就會變成中國的勝利。正如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海軍分析師Eric Labs所解釋的,中國補充損失戰艦的速度要快得多。過去兩年,中國海軍增加了17艘巡洋艦和驅逐艦,Labs說,在當前條件下,美國則需要六年時間才能建造同樣數量的軍艦。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Labs說:「就工業競爭力和造船業而言,中國正處於美國在二戰初期所處的位置。」他說,現在的美國,根本不具備以極快速度大量建造軍艦的工業實力。
從西太平洋到烏克蘭再到中東,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令圍繞美國是否有能力負擔更龐大軍隊的討論升溫。事實上,更緊迫的問題是,面對主要對手的龐大工業產能,美國是否有能力打造一支更龐大的軍隊。
上一財年,美國軍費開支與GDP之比為3.1%,接近二戰以來的最低水準。就算加上總統拜登(Joe Biden)要求的主要用於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的1,060億美元援助,美國軍費總開支占GDP比重仍將低於2010年伊拉克和阿富汗軍事行動高峰期時的4.6%,更不用說1968年越戰期間的8.9%了。醫療健康、退休金和債務利息確實對美國政府財政構成威脅,但軍費開支卻不會。
問題在於,即使有錢可用,彈藥和武器的交付也有困難。2022年5月,拜登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承諾在2024年之前實現「標槍」(Javelin)反戰車飛彈的產量增長一倍。而眼下這一承諾的兌現時間已被推遲到2026年。美國曾在2020年宣布要向台灣出售「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這些飛彈可能要到2026年才能交付。由於美國每年僅建造一艘多一點的核潛艦,一些議員擔心,美國將根據Aukus協議出售給澳洲的核潛艦需要過長時間才能更新換代;Aukus協議是英國、美國和澳洲三國簽署的技術共享協議。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冷戰的結束和軍事預算的縮減,美國五角大廈推動國防承包商進行整合。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國防工業專家Cynthia Cook表示,從那時起,美國政府對最低成本生產方式的重視使得其餘承包商不願擁有大幅增產所需的額外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