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選前港府施展渾身解數,推出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在「愛國者治港」原則指導下的2023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僅27.5%,創歷史新低。提名過程和賽果顯示,新制度進一步向大黨傾斜,令建制陣營的版圖更兩極化。港澳辦則指,新選制發展出「香港特色優質民主」。
選前政府大力呼籲公務員投票,稱之為「責任」及「以身作則」。有不具名的公務員向DW表示,本身沒意慾投票,但礙於壓力最終都去了票站。他說身邊有幾個同事都如此:「政府要查公務員有沒有投票很容易,我們擔心它真的會秋後算帳。」
在投票日,記者也發現有人在二手買賣網站上,出售投票後政府發放的感謝卡,索價最高680港元。
建制票倉盡出 多個小黨盡墨
比較近年的直選數據,建制派得票率由2019年區議會選舉的29.2%,微跌至2021年新制立法會選舉的27.6%。2023年區議會選舉改制,清一色只有建制派候選人,把投票率大致看為得票率的話,數據與兩年前相若。但是在選民登記人數減少之下,建制派實際票數由前兩次選舉的逾120萬票,跌至今次119萬多票。
選前港府施展渾身解數,推出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建制派全力催谷。分析指這個不到三成的比例,已幾乎等於建制派的所有票倉,反映在多輪政制整頓後,支持率並沒有增加。親北京的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劉兆佳向有線新聞表示:「今次最重要的現象不是投票率問題,而是通過龐大的選舉動員及宣傳。一方面強化了特區政府內部組織動員的能力,亦強化了特區政府與愛國力量之間的協作。」
提名過程和賽果也顯示,新制度進一步向大黨傾斜,令建制陣營的版圖更兩極化。
最大黨民建聯派出120人參選,贏得109席之多,拋離第二名僅得27席的工聯會。而小型政黨,包括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創立的「實政圓桌」、行會成員湯家驆的「民主思路」,都全軍覆沒。兩者都因為無法取得足夠提名而只能派出一人參選,較以往大減。
新增的地區委員會(即「三會」)界別佔區議會總席次四成,由成員互選產生。這些委員由政府委任,並手握提名大權,當中不少人都來自主要政黨,令本已有地區樁腳的大黨在提名和競選時擁有更大優勢。選前稱民建聯「告急」的主席陳克勤滿意結果,稱在未來區議會工作上,仍要與不同黨派合作。
2019年區議會選舉,大量建制議員被民主派拉下馬,當中一百多人在今次新遊戲規則下「敗部復活」。至於佔比最多的政府委任議席,當局稍後會公佈分配名單。所有新議員將於明年元旦上任。
「香港特色優質民主」
中國外交部、港澳辦、中聯辦、駐港國安公署都回應選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