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面對史上最強對手,美國該拿中國怎麼辦?

2023-12-12 06:20

? 人氣

2023年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舊金山的費羅利莊園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2023年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舊金山的費羅利莊園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2020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龐畢歐在尼克森總統紀念圖書館發表演說,試圖為美中關係打下基調。龐畢歐強調「不可放任共產中國的暴政威脅」、呼籲自由世界「必須統一陣線,不能被中共的討價還價或奉承諂媚所左右」,甚至今後不可再給予中共一絲信任,否則中共「終將侵害我們的自由,顛覆我們所辛苦建立的、基於規則的秩序」。

這篇講稿明確呼籲自由世界聯手遏制中共,因此被視為華府對共產中國的「新冷戰檄文」。不過就在這場演說的4個月後,川普卻輸掉了2020美國總統選舉,以龐畢歐(Mike Pompeo)為首的共和黨對中鷹派重臣(有趣的是,川普本人恐怕沒有龐畢歐、彭斯、博明、波頓等人那麼堅定反中)頓失華府的舞台與權柄,這篇「新冷戰檄文」似乎也暫時遭到懸置與冷藏。

隨著拜登2021年入主白宮,美中關係進入了重新摸索磨合的階段。雖然中間經歷了安克拉治火藥味十足的美中戰略對話、拜登政府日益擴大美中科技戰、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以及高空間諜氣球的風波,但拜登政府也一再強調「確保兩國競爭是負責任的」、「兩國關係不會轉向公開衝突」、「美國不尋求新冷戰」、「追求去風險而非脫鉤」,在美中的持續磋商與準備之下,舊金山拜習會也再度重啟美中的溝通與交流。

就如同拜登今年2月在發表國情咨文所宣稱的——「美國尋求與中國競爭、而非衝突」,即便在拜習會後,美國也沒有選擇與中國全面和解:包括貿易戰、科技戰都還在持續,美國在西太平洋拉攏日本、澳洲、菲律賓強化軍事合作的腳步並未放緩,美國對台灣的援助(尤其是軍事援助)也絲毫沒有放鬆。

布林肯與蘇利文等拜登的外交與國安重臣在許多場合一再強調,美國希望避免新冷戰、尤其是一場熱戰。但在拜登政府揚棄了龐畢歐的「新冷戰路線」後,如同布魯金斯學會的台灣研究主任何瑞恩(Ryan Hass)在《外交事務》所質疑的:美國政府似乎始終沒有說清楚「該拿中國怎麼辦」,也沒能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對華戰略,這讓美國政府在國內外都難以凝聚共識,盟友們不願意陷入美中對抗、美國人民也不太可能為此做出犧牲,缺乏願景更讓煽動者播下仇外心理與種族主義的種子,進一步撕裂美國的社會結構。

所以美國在與中國競爭時,追求的究竟該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要是讓龐畢歐來回答,他壓根不會覺得美國與共產中國需要競爭,因為「從中共手中守護我們的自由,是這個時代的使命,美國就是這個使命的領導者​​」;曾擔任川普在白宮的貿易顧問的納瓦羅(Peter Navarro)去年在《奪回川普的美國:我們為什麽失去了白宮,以及我們將如何獲勝》(Taking Back Trump’s America: Why We Lost the White House and How We’ll Win)一書中則說,川普如果再次成為美國總統,美國絕對會跟中國脫鉤,「因為我們為中共製造產品所支付的每一塊美元,都會進入他們攻擊台灣的戰爭機器中」。

對於這套不該容忍中國、更要聯合自由世界一同遏制中國,甚至設法讓中共垮台的鷹派想法,在何瑞恩看來只會適得其反。因為美國的夥伴們其實不真的有興趣對抗中國,這也會暴露出美國領導人對自身影響力的過於天真,因為美國其實不可能迫使中國政權更迭(反之亦然);即便如同龐畢歐三年前所強調的「中共嚴重侵犯人權」,華府應該聯合盟友孤立北京,但這種做法已有伊朗、北韓、委內瑞拉的先例,美國將其孤立之後,它們往往更加無視美國對人權的抱怨,對中國採取外交脫鉤當然也會產生類似的後果。

那美國該怎麼辦呢?

何瑞恩認為,華府需要為中國制定一套能獲得國內外支持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應當與外國盟友的優先事項一致,使其能夠預測美國政策方向與思考邏輯。在何瑞恩看來,華府的目標應當是維護一個支持美國安全與繁榮的國際體系,而且這個國際體系應當「包含中國」而非「排除中國」;美國當然也應該保持強大軍力,阻止中國對美國或其夥伴使用武力;同時也尋求在技術創新方面維持對中國的優勢,特別是涉及國安的軍民兩用領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