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軍隊開槍射殺了三名手舉白旗、口喊希伯來語的人質,於是國內外壓力排山倒海而來。總統納坦雅胡說:「我們正處於一場生存之戰,戰爭必須持續到勝利,即使有國際壓力,即使戰爭讓我們的兒女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這番話說來義正辭嚴,但若一句一句拆開來,討論空間就很大了。
首先,「戰爭必須持續到勝利」絕對是真理,勝利無可取代,敗戰的後果是國破家亡。舉全國之力去打一場不求勝利的戰爭,是領導人/決策者最大的罪過。但是,這一場戰爭是不是「國家生存之戰」?領導人和老百姓的認知可能差距很大。
戰國時,魏國大將吳起「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平手)」,此處所謂全勝是「勝而能全」,跟《孫子兵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同樣意思,也就是打勝仗且軍隊仍保全戰力。吳起無敗績稱得上良將,保全軍士生命稱得上仁將,然而,打仗怎可能沒有傷亡,吳起最有名的一則故事:
有一個小兵長了膿瘡,吳起親自為他吸吮膿液。那個小兵的媽媽聽到這個消息,痛哭失聲。人家問她:「大將為你的兒子吮疽,愛護兵卒如自己的兒子,妳為什麼反而痛哭呢?」那位母親說:「你不知道。當年吳公也曾為孩子的爹吮疽,孩子他爹上了戰場,因此而奮不顧身,不久就陣亡了。吳公如今又為孩子吮疽,我不敢想像會發生什麼事情,心亂如麻,所以哭啊!」
為國家上戰場、為大將賣命,一般人都會認為應該,但是做為一位戰士的母親,心情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
其次看開槍「誤殺」人質事件。雖然那三人手持白旗、口喊希伯來語,但是,處在隨時會有哈瑪斯出現的地方,以色列士兵又能如何判別那是不是人質?人質的後面有沒有哈瑪斯的埋伏?畢竟兵不厭詐,而戰爭進行中沒有憐憫的空間。當然那肯定是哈瑪斯刻意縱放(而非脫逃)的人質,而哈瑪斯此舉已經達到他們的目的——以軍射殺人質引致壓力山大。
撇開對以哈的政治立場純粹談兵法,納坦雅胡政府犯了最大的錯誤是「拖太久」,不能像當年六日戰爭那樣迅雷不及掩耳的取得勝利。當然,時空完全不同無法類比,但打打談談肯定是兵家大忌。拖到今天,納坦雅胡已經進退維谷:不繼續掃蕩/清理迦薩,哈瑪斯必定「春風吹又生 」;繼續現在這樣的打法,國際反以色列氣氛只會愈益增加,國內反戰情緒也會愈益累積,甚至前線將士的士氣愈來愈難以維持。
於是回到前面納坦雅胡發言的第一句「我們正處於一場生存之戰」。這是他全部發言的前提,卻是那樣的缺乏說服力:以色列是那樣的強大,哈瑪斯雖然是恐怖份子,卻沒有人認為哈瑪斯能夠消滅以色列。簡單說,納坦雅胡打一開始就沒有清楚明白的告訴以色列國民,「這是一場什麼戰爭,我們要如何打這場戰爭,為了這場戰爭我們要準備付出哪些代價」。
對於「全球最危險地區之一」的台灣,以色列是一面鏡子,政府(執政黨)不能只是口喊抗中,然後將軍車開進城市企圖嚇老百姓,每天公佈多少架次共機擾台,卻從來不教育國民「我們為什麼要打這一場戰爭」,國民也不知道「萬一戰爭發生該怎麼做」。如果真要打一場台灣保衛戰,首先是說服國人齊心抗戰,然後整軍經武、勤儉建國、杜絕浪費、肅清貪污、公正司法,國人才可能接受「讓我們的兒女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畢竟,一旦戰爭開打,就沒有憐憫的空間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