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資源被投入到這代人身上,」研究中國社會的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人類學和性別研究教授Sara Friedman說。
「他們真的很努力,也真的被逼得太緊了。現在他們說,『我不想爭了,我要退出』,這是個很激進的決定。」
從「躺平」到「擺爛」
研究公司BigOne Lab稱,2023年社交媒體上關於拜佛和焦慮的討論激增,焦慮是很多中國年輕人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求職和社交平台脈脈(Maimai)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約有34%的20多歲的受訪者從中國消費網路行業辭職或考慮辭職,消費網路是年輕人的主要就業領域。
玩彩票在二三十歲的中國年輕人群體中尤為流行,今年1至10月,這些人購買的彩票使中國同期彩票銷售額達到670億美元,同比成長了53%,中國人均彩票支出為48美元。
描述這種情緒的流行語在日常生活中層出不窮。首先是2020年出現的神秘的社會學術語「內卷」,指人們努力工作和競爭,卻沒有人勝出。
隨後出現的是「摸魚」。這個詞是從中國一個成語中借用過來的,指的是上班時間搞小動作,比如長時間的上廁所,網購,或看小說。
接下來是「躺平」,這是一種世俗的反抗形式,包括在工作中拖拖拉拉或是完全退出勞動大軍。去年,「擺爛」一詞被用來形容完全放棄的年輕人。
調查公司清研集團(Tsingyan Group)去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在中國近6,000名受訪者中,約96%的人知道身邊有人不同程度地「躺平」。這份調查顯示,與其他中國人相比,「躺平」的概念在26至40歲的人群中更有吸引力。
「這是一種很被動的反抗形式,」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人種學家Silvia Lindtner說。「現在絕對是非常困難的時刻,但也可以被看作一個充滿希望的時刻,因為在某些方面,領導層正面臨壓力。」
1960年代的回聲
從某些方面看,這種頹廢類似於後疫情時代美國出現的「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再往前追溯,類似於上世紀60年代西方年輕人對社會規範的抗拒。
當時,長達20年的高速增長和更普遍的富裕使年輕人擁有了比前幾代人更多的選擇。許多年輕人的反應是:挑戰他們父母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公開抗議幾乎是不可能的,年輕人只有用其他方式反抗。
27歲的深圳居民Amy Yan說,躺平是對社會道德綁架的一種無聲的反抗。她曾在自家的出口公司裡擔任採購員。去年她的父母在一場金融詐騙案中失去財產,家族企業也因此破產,這讓她更堅信應該優先考慮自己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