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倩儀觀點:以色列的自衛與台灣的備戰

2024-01-06 06:50

? 人氣

2023年12月23日,由於以色列與哈瑪斯的戰爭,耶穌誕生地、巴勒斯坦西岸城市伯利恆決定放棄慶祝活動。(AP)
2023年12月23日,由於以色列與哈瑪斯的戰爭,耶穌誕生地、巴勒斯坦西岸城市伯利恆決定放棄慶祝活動。(AP)

空襲過後,Atef參加了救難隊。在街上用三輪車或載動物的推車運送傷者與亡者。「我們撿起殘肢,集中放在毯子上。這邊撿到一條腿、那邊撿到一隻手,其他則看起來像是切好的肉塊。」「加薩人開始用奇異筆在手上腿上寫自己的名字。這聽起來有些毛骨悚然,但其實很有道理。我們都想被記得;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故事被訴說;我們都希望能有尊嚴;至少墓碑上要有我們的名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訴說巴勒斯坦苦難的文章登上只習於報導以色列苦難及「自衛權」的美國主流媒體並不常見。帝國的媒體職責所在,必須預先幫讀者做好分類過濾篩選:受害者分成有價值的與沒價值的;生命分成可弔唁的與不可弔唁的。從杭士基(Noam Chomsky)及赫曼(Edward Herman)的《製造共識》、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戰爭的框架》、到Norman Solomon的《隱藏戰爭》,我們看到主流媒體是如何幫我們做好分類並引導我們按照帝國的規劃井然有序地對善惡下結論。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敘利亞、葉門等地,美國領銜的20年反恐戰爭若僅計入「直接」奪走的性命,數字就高達905,000到940,000。過程中的殘忍、血腥、恐懼、脆弱、腐爛、惡臭、悲傷、哀慟、戰慄、無助與絕望,我們透過主流媒體看到了多少?10個畫面?50個?200個?帝國媒體不斷強力重複印在我們腦海的永遠是提供了反恐戰爭藉口的9/11受害者最後畫面。

台灣深深服膺美國熱心幫我們做好的分類:這是好人、那是壞人;這是挑釁、那個不是;這樣叫自由民主人權、那樣叫邪惡獨裁;這麼做是自衛、那麼做是恐怖主義。

今年聖誕節,耶穌出生地伯利恆取消了所有慶祝活動。伯利恆所在的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不像死亡人數達到三萬的加薩,自2023年10月7日至今「只」有320巴勒斯坦人遭以色列殺害。伯利恆福音路德教會Munther Isaac牧師在平安夜的佈道中說出心中的恐懼:約旦河西岸人人害怕自己會是下個目標。

世人的沉默讓我們非常折磨。所謂的自由民主國家的領袖不僅排隊為這場種族屠殺開綠燈、為以色列提供掩護、還搶著預付帳單…。我想告訴歐洲朋友:我再也不想聽你們拿人權、國際法來說教了!

我們被告知這是「自衛」。殺害9000個兒童是自衛?讓19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是自衛?在帝國的陰影下,殖民者成了受害者,被殖民者成了侵略者。

10月7日以前,加薩就已經是地獄,世界一片沉默。對於現在的靜默,我們該感到驚訝嗎?

是非黑白的刻意顛倒錯置,對它所創造出的人間煉獄的滿不在乎,跨國軍火商、財團政客因戰爭而愈發肥滿的口袋,媒體、智庫、專家學者分工合作推高衝突的忙碌熱絡…,這些也正是台灣國防預算排擠生態環境社福、國防軍購任美國擺佈、兵役延長、民防論述及民防NGO興起的全球大背景。在這個大背景下,「備戰才能避戰」與「以色列有權自衛」就像是公關公司量身為客戶打造的不同主視覺,依不同地緣位置因地制宜設計出不同的戰爭行銷策略,目標皆是確保戰爭財順利流進該流入的帳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