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內,台灣的政治精英和一般大眾皆未表現出迫切解決台灣地位問題的意願。儘管兩大黨在維持現狀的最佳途徑上存在分歧,但都有維持現狀的共識。民進黨強調透過提升台灣軍事實力並使台灣融入民主國際社會以達到嚇阻的效果。相對地,國民黨主張通過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條件來恢復正式接觸,即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
鮑彤表示,每次選舉的中國議題框架都會對選情產生深遠影響。在2020年的選舉中,焦點集中於「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討論框架,這種趨勢有助於民進黨。而在2012年和2016年,議題則集中於兩岸經濟整合的程度和速度,該討論在2012年對國民黨有利,但2016年面對大量學生反對服貿協議,就變得有助於民進黨。
他更進一步解釋,眾多人今年關注的焦點是烏克蘭戰事,對於中國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如何避免戰爭,這樣的問題框架受到國民黨大力宣揚。
民進黨需要面對選民疲勞的問題
鮑彤指出,台灣也面臨與其他國家相同的眾多經濟和社會問題。而且,並非所有人都將國家身份視為首要關切;即使是關心身分認同的人,也希望確保他們所支持的政黨在日常治理上擁有實際可行的計劃。
今年,各黨總統候選人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討論社會住宅、低出生率、通貨膨脹、醫療支出、能源政策和網路詐騙等議題。他說,由於在某些民生經濟問題上,各政黨缺乏明確不同的立場,因此候選人必須透過向選民提供具體計劃和辯論誰更適合執行這些計劃,來贏得支持。
他補充指出,「選民疲勞」成為這次選舉中需要考慮的額外因素。由於長時間的執政,民進黨面臨選民可能累積不滿的情況。反對黨政治人物歸咎民進黨是社會問題的源頭,同時指控該黨存在嚴重腐敗。然而,鮑彤提到,這些指控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持。
「許多人只是希望有所改變。」根據他的解釋,很多選民期盼出現變革,可能即使不是基於對民進黨的強烈不滿,也是出於渴望尋求新的政治方向。
然而他在總結中表示,最終這次選舉絕大多數的選票將受到對中國的態度影響。這將不是一場針對統一或獨立的公投,相反,人們對國家認同和對維持現狀最佳方式的判斷,才將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