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中國國家安全部宣布破獲了一起英國軍情六處(MI6)在華從事間諜活動的案件。不過,同近年一系列抓獲外國間諜的案件一樣,這一次中國官方也未公布更多案情的細節和被捕間諜的下落。
《日報》發表報告稱,中方對英國情報機構做出的指控,看上去更像是一部詹姆斯·龐德式的諜報大片。中國官媒稱,被軍情六處招募的這名男子,以諮詢公司負責人的身份在中國境內搜集情報。這篇題為《中國緝捕間諜的行動》的報導寫道:
「事實上,官方報導留下的疑問要比它提供的答案多得多。首先,這些指控無法得到獨立證實。英國駐北京大使館也沒有就相關指控發表評論。此外,官方報導也是漏洞百出。盡管如此,這一事件還是令日益聚焦於中國14億民眾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再度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至遲在去年夏季,相關法規被進一步收緊之後,在中國,間諜已經成為一個內涵相當寬泛的概念。現在,任何違反『國家利益』的行為都將受到懲罰,而國家利益的定義則具有極大的伸縮性。即便一名正在用智慧型手機拍照的遊客,也有可能違反相關法律。比如,某人在民用機場拍照,而軍方也在使用這一機場,那麼,根據相關法律,此人就已經竊取了國家機密。
過去幾個月當中,已有多名外國公民因此遭到中國當局的審查。例如,去年3月,一名日本商人被以間諜罪逮捕。多家美國諮詢公司也遭到中國有關當局的搜查,並被沒收了電腦設備。
歐盟商會批評說,外國在華企業已經無法搞清合法和非法的界限。但相關法律條文措辭模糊,絕非一時疏忽,而是故意為之:因為這樣以來,當局在適用反間諜法方面,就有了極大的空間。此外,這樣的法律更能製造不安全感,從而使人們更加謹小慎微循規蹈矩。但另一方面,這類法律的負面影響也非常明顯,比如外國投資者開始對中國望而卻步。」
報導指出,最高領導層顯然並不在乎反間諜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恰恰相反,當局仍在努力提高民眾的反間諜意識,相關的海報和宣傳資料幾乎隨處可見。
「官方媒體充滿自豪地宣布,現在小學生也在開始接受反間諜培訓。成功舉報間諜則可獲得價值65000歐元的獎金。
值得一提的是,反間諜宣傳的背後也有現實的原因。中美兩國正在開展一場霸權之爭。去年夏季,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就曾宣布,將重建在中國境內的諜報網路。與此同時,中國當前這場反間諜運動的背後可能也有政治層面的考量,面對當前的經濟困境,製造恐懼氛圍和煽動愛國主義情緒有利於對民眾產生凝聚力。
除此之外,這種說辭還提供了可以隨取隨用的替罪羊:無論是現已遭到鎮壓的香港民主運動,還是上一個冬季針對『清零政策』的抗議集會,中國領導層都強調這是『境外滲透』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