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觀點:人社學院學士班的精簡報告令人驚艷

2024-01-20 05:40

? 人氣

筆者應邀到陽明交通大學演講,並在最後將題目定為從科學看周遭。(示意圖/來源:MIT)

筆者應邀到陽明交通大學演講,並在最後將題目定為從科學看周遭。(示意圖/來源:MIT)

緣起

2021年4月中旬,因緣際會,我應邀對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程」大一學生做了一場兩小時演講。原先,本擬以「從量子物理到知識經濟的幾個例子」為題,因為我先入為主以為學生應大多來自理工學院。直到演講前幾天,才獲知該學程的學生以人文社會學院學生為主。因此,臨時將演講題目修改為「從科學看周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以講「從科學看周遭」,是因為演講之前不久,發生了幾件嚴峻事件,或許大家記憶未泯,包括長榮海運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擱淺、太魯閣號花蓮出軌事故、台灣乾旱水庫見底、媒體廣告販賣石墨烯毯被,等等。其中,長賜號最終得以脫困,乃是藉助科學的知識和技術的力量,是及時正面的例子。(長賜號得以脫困,原因之一在於救援人員精確掌握,並精巧藉助「超級月亮」帶來的漲潮時間、地點,及潮汐高低。)反之,後面三個例子,都是負面教材。太魯閣號意外出軌慘劇,是因缺乏科學方法導致人謀不臧。缺水嚴重竟有政府高官帶頭祈雨,及設立「超導體」海水淡化場的違反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的謬舉。(超導體不可能在室溫運作。)而石墨烯毯被媒體廣告講得臉不紅氣不喘,儼如販售靈異量子水一般的神奇。這些反面例子,都是減緩社會邁向正常軌道的障礙,有時更可能加劇或甚至帶來天災人禍。

演講之後,該課程規定每位學生需繳交一份數百字的精簡聽講心得報告。在該班三十多位學生的報告之中,有好幾份非常令人驚艷,使我數度想要寫作一篇文章介紹這些學生的見解,但始終未曾下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些報告很精彩,是學生們心血的真實呈現,如果我對他們的文字進行剪輯、濃縮,再加以串連鋪陳成另外一篇演繹文章,難免就失去了我們認識這些學生的心態、筆力、與見解和思想的珍貴機會。因此,幾經思考之後,我個人認為請讀者直接品讀學生的文本,既能親切感受學生的真性情,更能產生刮目相看的讚許,進而對社會寄予厚望。

以下是四位(當時大一!)學生的報告,具名或不具名,原文如下。需補充說明的是:因演講已是三年前的事,報告又都經由網路繳交,我並不認識這些學生,今夏他們都即將大學畢業。要言之,這些報告確實都很精彩,值得讀者認識他們——我們社會的青年——的性情與想法,並祝福他們在人生軌道上發光發熱。

學生報告之一:〈「物理、科學精神」課後心得〉

周琳同學:「這周百川學堂邀請到交大電物系的林志忠教授來為我們科普一些科學相關知識,撇除掉較高深難懂的知識層面,教授選擇和我們分享更貼近生活的物理應用知識,包含了近日發生的天災及人禍、近代物理在醫學上的應用、物理學家為科學史奉獻的精神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電子顯微鏡的部分,在高中時,有接觸過基礎的近代物理,對電子具波動性、量子力學均有初步的了解,而在生物科的部分更是於高一就知道電子顯微鏡的存在,但直到今天聽到教授的分享,才知道這兩者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電子顯微鏡的設計背後也包含了量子力學,透過量子穿隧等效應,讓人類可以觀察到更細微的生物及物質,間接幫助了整體醫學發展,為人類社會盡一份很大的貢獻。而除了教授分享的內容外,教授傳遞的價值觀也讓我覺得很不錯,如教授在課堂上多次提到今天分享的東西不是希望我們去讀物理,而是要培養我們對這個科學的感覺,有了這些感覺即使讀的不是物理,也會對這個身旁發生的事情有更不一樣的感覺,以及於簡報最後一頁提到的,要閱讀、要有品味,在重視理工科的交大,這樣的人文素養其實很容易被忽視,感謝教授用這樣一頁簡報為這場優質的分享做結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