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救經濟,中國轉向高附加價值製造業 《彭博》:恐引發新一輪貿易戰

2024-01-11 17:00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中國經濟成長近期放緩,中國的房地產產業衰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必須重塑國家經濟模式,轉向高附加價值製造業,推動未來10年的經濟成長。然而,《彭博》指出,中國政府的解決方案可能進一步加劇與美國、歐洲及其他國家的貿易緊張局勢,引發全球新的貿易戰。

製造業占中國GDP的比例在2011年達到頂峰,2015年服務業開始占經濟超過一半,隨著國家變得更富裕,這是正常現象。然而,2020年中國公布最新的5年經濟計畫,宣布從2020年起不允許製造業比例下降,而受到新冠疫情期間對中國商品需求激增推動,這個比例在2020年至2022年上升2個百分點,達到GDP的28%。

根據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數據,中國製成品相對於全球GDP的順差目前約為2%,這可能是二戰後美國以來從未見過的水平。根據估計,由於中國14億人口無法購買足夠的電動車、船舶、家用電器等商品來滿足增加的供應量,因此中國約45%的製造業產出都是出口。

中國江蘇一家電路封裝測試工廠,工人正在進行檢查。(美聯社)
中國江蘇一家電路封裝測試工廠,工人正在進行檢查。(美聯社)

目前,中國領導人正為製造業注入資金,其中一部分重點是所謂的「新三樣」,亦即電動車、電池、再生能源,有助於世界脫碳,並刺激對銅及鋰等大宗商品的需求。目前為止,該策略正幫助中國避免1990年代的日本及2008年美國房地產市場崩潰時遭遇的經濟衰退。然而,《彭博》(Bloomberg)指出,這也促成失衡,為中國、已開發國家、正邁向工業化低階的新興經濟體之間新一輪的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奠定基礎。

中國需要外國投資協助引進技術來升級製造業,這意味著政策制定者必須做出策略讓步以維持海外企業的支持。去年11月,習近平訪問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時對企業高層表示,中國已準備好成為美國的合作夥伴及朋友。然而,《彭博》指出,中國的基本策略不會有任何妥協,習近平在2020年的演講闡述「雙循環」戰略,試圖在外部敵對形勢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實現經濟邁向內需的再平衡,他還聲稱製造業是中國的「生命線」及「基礎」。

《彭博》指出,習近平的計畫有其經濟原理:隨著國家變得越來越以服務業為主導,經濟成長往往會放緩,這是因為生產力的提高變得更困難,製造業對其他產業也有較多的溢出效應。習近平的製造業重點是由經濟、安全、社會穩定的目標所驅動,中國的政策顧問及政府相關的經濟學家表示,這還包括希望避免製造業就業機會流失出現的收入不平等擴大及民粹主義崛起等問題。此外,美國針對中國的高階晶片限制也促使中國進一步努力實現先進技術的自給自足,將其當成緊急的國家安全優先事項。

中國重新將重點放在製造業的證據隨處可見,工業部門的銀行貸款激增,工業園區投資的蓬勃發展,汽車與洗衣機等各種產品的出口增加。讓交易員驚訝的是,這支撐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儘管中國的住宅建設下滑。

2023年4月19日,上海車展的比亞迪電動車。(美聯社)
2023年4月19日,上海車展的比亞迪電動車。(美聯社)

中國製造業最明顯的成功是「新三樣」產品,根據中國官方的數據,2023年前3季的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出口額比去年同期增加42%。在太陽能板安裝及電動車購買補貼的推動下,這些產品的中國國內銷售量甚至超過出口。去年前10個月,中國消費者購買近600萬輛國產載客電動車,出口量為160萬輛。

美國智庫麥克羅波洛(Macropolo)共同創辦人馬暘(Damien Ma)去年在中國會見政策制定者高層,並表示:「中國希望成為各國的亞馬遜(Amazon),亞馬遜是萬能商店,中國希望成為『萬能製造』國家,這個願景是將完整的供應鏈引入中國。」

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發展研究助理教授豪格(Jostein Hauge)表示,對於中國這樣的中等收入國家來說,「工業化仍然是經濟發展最強勁的驅動力」。去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朱民在演講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開始從『投資、房地產、出口』的拉動,轉向『內需、製造業、碳中和的拉動驅動』,這是長期的結構轉型。」

美國與歐盟的反應

美國及歐盟近期加強對中國產能過剩的警告,歐洲發起一系列貿易調查,歐盟執委會(EU Commission)直接對中國電動車發起調查,這是罕見的舉動,因為此類調查通常是由業界要求。去年11月,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中國「受保護產業的產能過剩正湧入全球市場,並可能損害我們的工業基礎」。歐盟的行動導致中國近日對白蘭地等歐盟酒類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分析師認為北京此舉針對的是法國,法國大力支持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補貼展開行動。

去年11月,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警告:「中國大力投資的產業未來可能會出現供應過剩」。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收緊了拒絕中國先進技術的措施,拜登政府《通膨削減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的選擇性補貼旨在提高中國製造的綠色技術價格,讓其遭到美國市場排擠,同時穩定加強對高科技晶片銷售的限制,旨在減緩中國崛起的速度​​。

2023年4月1日,中國河北雄安街頭一名工人騎車路過一處口號宣傳牌。(美聯社)
2023年4月1日,中國河北雄安街頭一名工人騎車路過一處口號宣傳牌。(美聯社)

儘管1990年代及2000年代的主流經濟學家傾向強調來自中國的廉價進口產品為消費者帶來的好處,但此後川普(Donald Trump)等政治人物一直試圖利用已開發國家製造業地帶(manufacturing belts)失業造成的民眾怒火。「中國衝擊」(China Shock)是經濟學家在2016年創造的詞彙,它被指責為民粹主義崛起與生產力成長放緩等一切問題的罪魁禍首。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