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utcome of the November election could depend on which brand of populism — Donald Trump’s or Joe Biden’s — wins over voters in Rust Belt states such as Pennsylvania, Michigan and Wisconsin https://t.co/vZBrBvO8S6
— Bloomberg Markets (@markets) January 8, 2024
民粹主義就是否認多元,最終摧毀多元。運作良好的政黨可以抑制民粹主義膨脹,有些國家甚至依法要求各政黨內部依民主原則運作。政黨讓內部黨派團結,不過不同黨派的理念和提倡的政策經常存在分歧,黨內反對派制衡政黨領袖,這件事沒什麼好奇怪,也非常重要,這或許也解釋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和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án)獨裁治黨的原因。
然而社群媒體製造的直接感,其實是假的,畢竟媒體就是中介物。即便如此,社群媒體上看似未經過濾的訊息,仍創造出真誠和聯繫感,過去這只有在實體的政黨會議或群眾集會上才能感受到。政治理論學者烏爾比納蒂(Nadia Urbinati)稱這種關係為「直接代表」(direct representation),好像人民和民意代表之間的距離完全消失,民意代表變成人民的化身。
過去,動員選民投票的方式與現在不同,政治學者肯尼(Paul D. Kenny)在其著作《為何選擇民粹主義?》(Why Populism?)中解釋,在社群媒體出現以前,動員公民仰賴侍從結構(clientelism)或運作良好(講明白點就是高度官僚化)的政黨,政黨和候選人承諾照顧支持者,以此換取選票。這個方法代價高,而且如果選情激化或有掮客參與其中,成本還會增加。除了政治成本,政黨運作也需要很多資源,就算他們可以靠熱心志工挨家挨戶發傳單,黨工也需要支薪。以前印刷文宣和電視還是傳媒主流的時候,政黨需要花費大量經費維持宣傳—反饋迴圈(propaganda feedback loop),現在,希望由選舉結果獲益的公司會免費協助宣傳。另一方面,正如肯尼的論述,社群媒體大大降低了動員成本,特別像川普這樣的候選人,可以靠著自身累積的形象號召支持者。
‘Populism is all about hair’: what rightwing leaders are trying to tell us with their wild coiffures https://t.co/ncOQVDg1zz
— The Observer (@ObserverUK) December 3, 2023
跟網紅一樣,政治人物的網路形象需要持續經營,並不是完全零成本,川普親自上推特發文,但其他人或許需要聘請專業團隊管理帳號。社群媒體可能在行銷個人特質方面能夠發揮最大效果,以義大利已故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為例,他的公關團隊在1990年代為他創建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這個黨的運作方式像是足球俱樂部和企業公司的融合體,由此看來,2022年競選期間貝魯斯柯尼投入抖音(TikTok)試圖吸引年輕人也就不足為奇。最成功的政治人物可以自如運用傳統方式和社群媒體動員支持者,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JP)是國內主要政黨,擁有充足資源,而莫迪也運用自己的群眾魅力在網路吸引追隨者,建構超越政黨政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