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言「制度失敗」,即民主制度運作失敗。
俄烏戰爭已經有了先例:2004年烏克蘭總統大選,11月兩輪投票後由親俄的亞努科維奇對上親西方的尤申科,最後亞努科維奇以3%些微差距勝選。然而該選舉亞努科維奇被認為有嚴重舞弊、貪汙,乃至於外國勢力介入等問題,憤怒的烏克蘭民眾以尤申科選舉活動使用的橘色,作為抗議的主視覺,這場烏克蘭全國性的抗議也因此被稱為橘色革命。
選後一個月,烏克蘭於12月重新投票,最後尤申科以51.99%支持度,勝過亞努科維奇的44.2%,當選烏克蘭總統。
就親俄人士視角,是第一次制度失敗。無論有沒有舞弊、貪汙、外國勢力介入,對他們而言,亞努科維奇已經透過制度勝出,如今被推翻,已經讓他們對制度失去部分信心。
第二次是2014年的廣場起義,以及其後的尊嚴革命。亞努科維奇2010年終於當選烏克蘭總統,卻於2014年違背當初的競選承諾,中止和歐盟合作,轉強化與俄關係。同時亞努科維奇政府因一連串腐敗、侵犯人權行為備受民怨,2014年原先和平的抗議行動,轉變為尊嚴革命的流血衝突。最後亞努科維奇下台流亡俄羅斯,親西方的波羅申科就任烏克蘭總統。
親俄視角中,這是第二次制度失敗。其後烏克蘭東部親俄勢力動亂,再來就發生了大家熟知的頓巴斯衝突、併吞克里米亞,為2022年的全面入侵揭開序幕。
雖然在親西方視角,這是面對政府貪腐、舞弊的正義選擇;然在親俄視角,兩次選舉都是依循民主制度運作的正當結果,2004年已經對制度打折扣,2014年更徹底失去耐心。
烏克蘭民主制度的作用就在於維持區域內各方勢力的平衡與彈性。如烏克蘭這樣陸路與西方、俄羅斯接壤、易受各方勢力影響的地緣環境,民主制度因此成為脆弱,但能免強吸收各方壓力的紐帶。而兩次革命在俄方勢力看來,就是制度、規則已經無法信任,紐帶徹底斷裂,強勢的介入成為無可避免的結果。
就層次來說,制度失敗或許僅是大環境下的一個必然影響因素,夾雜俄羅斯持續增長的民族野心,以及烏克蘭持續倒向西方的態度與風向下,雙方注定缺乏折衝空間。但無可否認,民主制度的存至少為烏克蘭爭取到有限的時間,而它失敗的決定性與代表性,亦無可忽視。
總統大已經結束,台灣再一次順利、平穩完成投票,民主制度穩健運作,更趨成熟。無論哪個陣營當選,都是台灣仍具韌性的訊號,值得驕傲。烏克蘭的悲劇已經顯示,唯民主制度繼續穩健運作,台海也才有避免衝突的核心底氣,這也是自由的台灣人們,所擁有最大的福氣。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莙政學者、北京大學莙政基金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