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及中國是否針對賴清德勝選,田中光強調,不論我國選舉結果為何,中國始終在壓縮我國參與國際空間,包括參加聯合國相關組織活動。對於是否引發骨牌效應,他強調,我國重視邦交國,只是中國搶奪邦交國的行動應還在運作,但會隨時保持警覺,相信世界會認知到中國的真面目。
2019年,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相繼在1周內轉投中國懷抱。田中光稱此事引起區域平衡問題,主要大國關注區域安全和穩定。針對諾魯斷交,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直言:「這顯然是在提醒台灣,不論選舉結果如何,中國有能力孤立台灣。」
恐影響我國參與PIF
馬利德告訴《日經亞洲》,中國刻意選在台灣大選後宣布此事,以展現其在此區域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中國正一個一個搶回太平洋島國論壇(PIF)成員國,現在已有14國中的11個,這會強化其在該區域競爭的地位」。關注太平洋局勢的學者波爾斯(Anna Powles)和帕斯卡爾(Cleo Paskal)均提到PIF。
由於PIF秘書長由諾魯前總統瓦卡(Baron Waqa)擔任,而他2018年總統任內主辦PIF領袖峰會時,不只要求中國代表團持普通護照入境,當時的中國特使杜起文試圖在吐瓦魯總理之前搶先發言,遭到瓦卡當場阻止並斥責,中國代表團最後憤而離場。我國為PIF的發展夥伴。
美國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DD)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帕斯卡爾15日在原名「推特」(Twitter)的X平台指出,原本諾魯是台灣邦交國,瓦卡又自2024年起擔任PIF秘書長,這對中國來說是主要問題,「現在的變化意味著,至少PIF秘書長來自承認中國而非台灣的國家。這對中國是一大勝利」。
紐西蘭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國防安全研究中心資深講師波爾斯在X平台說,諾魯轉與中國復交的影響超出其雙邊關係,延伸至PIF。她表示,澳洲和吐瓦魯2023年11月簽署《澳吐好鄰聯盟協定》(Australia-Tuvalu Falepili Union),反映出憂心吐瓦魯面臨壓力轉向中國。
諾魯和中國各取所需
隨著諾魯斷交,我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邦交國僅剩吐瓦魯、帛琉、馬紹爾群島3國,加上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尚有12國。另外,為了應對氣候變遷,不少國家推行電動車,這也意味著電池的需求量大增,但製造所需的金屬元素面臨短缺,尤其是鎳,而中國是電動車電池主要生產國之一。
美國政治評論員席杜(Arman Sidhu)曾稱,對中國而言,深海採礦與「2025中國製造」策略吻合,此策略強調高度專業化和科技領域的國產創新,預期成為中國公司在太空領域的經濟決策準則。諾魯則支持深海採礦,2021年向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提出申請,促使ISA啟動2年條款來制定相關規範。
此外,諾魯2019年啟動永續及氣候韌性連結專案,興建興建國際港口計畫,以擁有可應對氣候變遷的港口,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但該港口建設計劃的得標者為中國國有企業「中國交通建設公司」旗下的中國港灣公司(CHEC),其2020年再得標諾魯的太陽能發展專案,建設太陽能光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