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 重大快訊
  •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團結救鮪魚!太平洋貧窮小島國靠這招收服外國船隊 發大財又兼顧保育的永續漁業成功故事

2021-03-08 08:10

? 人氣

(示意圖)西太平洋、中太平洋的赤道帶,是全球最大的鮪魚漁場。(Pixabay)

(示意圖)西太平洋、中太平洋的赤道帶,是全球最大的鮪魚漁場。(Pixabay)

當過度捕撈(過漁)仍是全球漁業發展的醜陋鐵則,貧窮、偏遠、各自文化迥異的太平洋諸國,如何靠著團結力量與美國、中國、歐盟眾列強叫陣,甚至打出一場漂亮勝仗,既提升本國收入,同時又有效避免過度捕撈、確保物種永續繁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近日刊登專文,解析馬紹爾群島、帛琉、吐瓦魯、諾魯、吉里巴斯、密克羅尼西亞、索羅門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等8個「諾魯協定簽署國」(Parties to the Nauru Agreement,PNA;前四國為我國友邦)如何「小兵立大功」,打造出國際漁業目前仍罕見的保育—經濟雙贏案例。

鮪魚罐頭原產地的秘密

PNA國家位處的西太平洋、中太平洋赤道帶海域是全球鮪魚捕獲量最大的單一漁場,具有約60億美元(新台幣約1676億元)的豐厚商機;該處也是地球上半數鰹魚(skipjack tuna)的家園,每年的捕獲量高達150萬噸,幾乎全數漁獲最後都成為鮪魚罐頭的原料。

除了鄰近澳洲的巴紐、索羅門群島外,其餘PNA國家皆為分布於菲律賓與夏威夷之間海域的微型國家。雖然眾島國雖坐擁豐富海洋資源,管轄海域的鮪魚捕獲量約佔全球4分之1,多年來只能眼睜睜看著外國船隊在自家經濟大肆捕撈鮪魚,藍鰭鮪魚、短鮪魚(俗稱大目鮪魚)等物種逐漸面臨枯竭危機,而出售捕撈權的收益僅佔漁獲價值約2.5%的零頭。

剛從漁船拉上岸的鮪魚。(美聯社)
剛從漁船拉上岸的鮪魚。(示意圖,美聯社)

《外交政策》指出,鮪魚罐頭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平價的蛋白質來源之一,要歸功於其高效率卻同時破壞生態的捕撈方式—鰹魚與大多數鮪魚一樣,擁有成群行動的特性,當牠們將小魚驅趕至海平面,準備飽餐一頓時,海鳥往往會聞風而至;但凡漁民注意到海鳥的動態,便會放下船底的大型圍網,將魚群一網打盡。

此外,出於不明原因,鰹魚群特別喜愛在漂浮物體周圍聚集,漁民因此會將圍網綁在木桶等物體上,再加上集魚器(FAD)的輔助,單次捕獲量有時可達300公噸之譜。雖然全球鰹魚數量無虞,但誠如太平洋共同體(SPC)漁業科學家漢普頓(John Hampton)指出,在過度捕撈之外,大型圍網還會造成混獲問題,鯊魚、海龜以及其餘鮪魚等數百種物種約占捕獲總量的2成,其中絕大多數都被丟棄回海中。

更令人憂心的是,以大目鮪為例,幼魚被圍網捕獲的機率是成魚的五倍,牠們沒有機會成長、繁衍就被人類捕獲,不只對物種存續傷害甚鉅,更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加拿大達爾豪希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漁業經濟學家貝利(Megan Bailey)指出,在藍鰭鮪魚被列為瀕危物種後,大目鮪成為壽司愛好者的新歡,每公噸成魚的售價可達6600美元(約合新台幣18.4萬元),但與鰹魚一起被捕獲的大目鮪幼魚,每公噸的價值只有1300美元,甚至因為風味不佳只能製成貓食。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