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臺灣政黨輪替未果,兩岸洶湧止步於戰

2024-01-26 05:30

? 人氣

2024年1月13日,臺灣「總統」大選結果不出意外,由民主進步黨候選人賴清德(見圖)以超過40%得票率奪魁。(資料照,美聯社)

2024年1月13日,臺灣「總統」大選結果不出意外,由民主進步黨候選人賴清德(見圖)以超過40%得票率奪魁。(資料照,美聯社)

2024年1月13日,臺灣「總統」大選結果不出意外,由民主進步黨候選人賴清德以超過40%得票率奪魁。民主進步黨打破「8年政黨輪替魔咒」,執政3任總統,創下歷史紀錄,預示該黨政治路線將持續成為未來方針。臺灣大選直接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導向,中國大陸作為地緣位置上最接近臺灣的「鄰居」,往往「一怒而諸侯懼」。縱使洶湧暗流無盡,但兩岸博弈始終受國際局勢左右,實際軍事行動未必如擔憂般上演,取而代之的是其他領域的合縱連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臺灣或續不卑不亢,適距中國求援國際

臺灣夾在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狹縫生存,面對「鄰居」會繼續保持適當的政治距離。賴清德在2017年擔任行政院院長時,曾自稱是「務實的台獨主義者」,中國大陸至今毫無懸念將其視為追求獨立的「分裂分子」和「麻煩製造者」,但卻迎合臺灣綠營支持者的口味。面對中國大陸的戰爭「警告」,臺灣主流民意仍然選擇民主進步黨,臺灣政治現實似乎未對中國大陸堅決且強硬的姿態作出妥協。同時,臺灣民眾冀望既能維持自主,又能顧及兩岸穩定的所謂「雙贏」局面,但卻難以避免在中國大陸的紅線上「遊走」,況且紅線正逐漸收窄。賴清德當選後,提出「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願意維持臺海和平,強調展開對話的希望,措辭謹慎;但在中國大陸眼中,這只是一份「白卷」,並不會作出善意的回應。

當然,口頭上的交流和對話,實際上仍會伴隨繼續增強防禦能力,作為現實政治的回應。賴清德承諾延續蔡英文的美國、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係政策,一方面默契區分臺灣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一方面積極尋求與民主國家的協作,實行「遠交近距」的策略,以空間換取時間—,爭取臺灣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和支持。雖然臺灣客觀上是獨特的政治實體,但賴清德就職後面對軍事實力強大的中國大陸,避免發表兩極化的言論是其最佳的選擇,否則增加中國大陸對其「亮劍」的機率。因此,臺灣面對中國大陸應再謹慎展現外交姿態,即便是空頭承諾,避免逾越戰爭的紅線。

臺灣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但實際上仍延續依靠國際的方針。臺灣大機會在不宣佈正式獨立的情況下,對中國大陸仍然堅持「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換取中國大陸緩和的姿態,為臺灣贏得時間推動國際戰略,即同時儘力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多以經濟、環保、人權等名義的非官方性質管道,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實際關係,如在氣候變化、海洋法和民主議題與國際達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縱然臺灣可能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制裁,包括暫停臺灣產品出口至中國大陸,但卻間接減少臺灣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轉而擁抱東南亞等市場,臺灣於2023年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由43.9%下降至35.2%,美國更於2022年取代首次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農產品的最大買家,突顯臺灣正逐步尋求更多新興市場,以經濟獨立謀求更寬廣的政治生存空間。是故,臺灣目前的政治方針將表面迎合與中國大陸曾有共識的政治主張,同時謀求國際的實際援助,對內應付「距中但不反中」的主流民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