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台灣進行不實訊息活動已有多年,尤其會在選舉期間,試圖破壞台灣民主體制、推動支持兩岸統一的敘事以及疑美論述。美國雜誌《外交政策》23日專文報導,據事實查核人員和專家分析,這一次總統選舉,北京資訊戰更加著重於國內議題,以及針對性攻擊民進黨。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一直將台灣當作認知戰的試驗場,利用完台灣選舉之後,世界其他地方需要警惕它的下一步。專家警告,中國可能會使用在台灣用過的類似策略,試圖破壞其他國家的民主選舉。今年將有50多國舉行全國性選舉,包括較龐大且組成複雜的民主國家,以及和中國有地緣政治爭端的國家,例如美國、印度和印尼。
「蔡英文秘史」AI生成抹黑影響台灣大選
台灣1月13日舉行總統選舉的前幾週,名為「蔡英文秘史」的300頁電子書被廣泛利用社群媒體平台和電子郵件傳播開來,內容包含對蔡總統的嚴重抹黑與不實指控,聲稱她透過性行為升至權力之巔。
「我們有些疑惑:為什麼要寫一本書,因為誰會去讀呢?」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研究員尼文(Tim Niven)表示,「這是社群媒體時代,人人都在看短影音,沒有人會讀一本被亂塞進電子郵件收件匣的垃圾書。」
然而,尼文和其他研究人員很快發現,Instagram、YouTube、TikTok等平台上出現數十部影片,使用人工智慧(AI)生成的虛擬化身來扮演新聞主播的角色,朗讀該書的各個章節。這本書已經成為「生成式AI影片的腳本,」尼文表示,「這本書很可能本身就是生成式AI產出的。」
「台灣民主實驗室」的調查讓他們有「極高信心」判定這場活動出自中共的手筆。研究人員確認了,其他兩個針對民進黨的廣傳謠言也來自同一網絡,包含聲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有一名「私生子」,及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仍然持有美國公民身份,而不具參選資格。(事實是她已於2002年放棄美國國籍。)
其他網路訊息認知操弄則集中在更實際的民生議題,例如散播對進口豬肉和雞蛋安全性的疑慮,以及利用種族主義攻擊台灣擬從印度引進移工的消息(這已被外交部歸因於中國的「認知戰」)。而在選後,有關作票的惡意造謠四處散布,中傷台灣民選過程,中選會已向執法單位通報25起散布選舉舞弊假謠言的案例。
台灣是實驗場,下一步是干擾世界選舉
據美國官員和情報機構警告,中國正在加強干預全球多國選舉,且其手法類似先前來自俄羅斯的網路操弄策略。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個在50多家社群媒體平台上散播造假訊息的龐大網絡,假帳號活躍也造成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Instagram和TikTok等平台去年集體刪除數千個帳號。Meta指出這項被稱為「垃圾訊息偽裝」(Spamouflage)的活動與中國執法機構有關。
「我真的指望透過台灣能告訴我們中國的走向和他們在做什麼,」國際共和研究會(IRI)東亞暨太平洋區主任金恩(Adam King)表示,「如果回顧一下2020年的疫情,台灣在全球醒覺之前就發出警報,我想在(抵抗)不實訊息方面也是如此。」
若北京的目標是讓其偏好的候選人當選,那麼它在台灣並未達成目的,因為賴清德以40%得票率贏得了選舉。但賴清德是台灣自2000年以來首位朝小野大的總統。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研究員藤田水美(Mizumi Dutcher)表示:「這可能導致未來出現更多有爭議的辯論,類似於美國聯邦眾議院的情況,資訊戰風險在這樣分歧對立的環境中就會增加。」
根據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數位鑑識實驗室中國問題研究員蒂博(Kenton Thibaut)的說法,中國改變了造假訊息戰術,變得更依賴當地代理人的配合,這種高度複雜的資訊操弄手法「令人擔憂」。試圖影響選舉結果是一回事,但最新的認知戰似乎旨在更廣泛地播下紛擾和分裂的種子
「就影響如選舉等具體目標而言,是的,它失敗了,」蒂博表示。「但他們(伸出干預黑手)目的是取得更長遠的勝利,即侵蝕台灣的民主體制,削弱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主張主權的能力。」
台灣具備韌性,但其他國家難防認知戰
《外交政策》指出,事實證明,台灣之所以顯得強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已經面臨中國持續多年的資訊戰,使得島內公民比大多數地區對不實訊息更加敏感。「台灣人長期受到中國的威脅,」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分析師蕭嫣然(Amanda Hsiao)解釋,「這些威脅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幾乎成為社會的背景噪音。」
較少關注中國威脅且缺乏防禦手段的小國可能尤其容易被影響。在台灣選舉落幕後兩天,太平洋島國諾魯宣布外交轉向,並於24日正式與中國恢復邦交。在剩餘的12個邦交國中,還有兩個島國──吐瓦魯和帛琉──將於今年舉行選舉。蒂博表示:「(中國)現在將重點放在奪取(台灣)剩餘的邦交國上。」
此外,11月登場的美國選舉對中國是最具吸引力的目標,干預美國選舉帶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美國極度分化的環境和各種政治問題可能成為不實訊息的溫床;另一方面,在富裕、貧困、城市、郊區和農村等不同受眾之間塑造令人信服的敘事也有挑戰性,因為不同受眾的教育程度差別很大。
中國已經在台灣使用過的一種工具也許能彌補這一差距。美國民主科技中心(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分析師哈珀(Tim Harper)表示,中國正在更頻繁地使用生成式AI工具,而AI更能細緻理解不同語言的溝通語境。他解釋,當這種技術被國家層級應用時,使用者採用了極其複雜的技術和高預算,使得AI工具變得更加精密,可以更針對性地鎖定及影響特定群體。
正如尼文所分析,中國正在借鑒俄羅斯干預美國選舉的策略。他指出,一個帳號可能會用英文針對民主黨,然後突然轉而使用中文攻擊台灣,這種轉換策略與俄羅斯的手法相似。
蒂博表示,美國大選可能將必須應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雙重威脅,這兩國已經在某些外宣活動上進行合作,例如在非洲的一些國家,他們共享基礎設施,共同製作類似的媒體,在敘事層面肯定存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