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去年推出「你好!中國」國家旅遊形象推廣活動,企圖展現歡迎外國遊客的形象。然而,矛盾的是,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中國政府與街道上的廣告都經常警告中國民眾要當心外國間諜,聲稱外國遊客、記者、商人都可能想竊取中國的機密,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偏執讓中國變得孤立及封閉,中國的跨境交流正萎縮。
中國走向封閉
中國當局在2022年12月底結束新冠清零政策,目前中國政府似乎正努力吸引外國人。去年12月,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士、馬來西亞的遊客獲准免簽入境中國15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1月出席瑞士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時表示:「不管世界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會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以美元計算的中國貿易比2019年成長了31%,但《經濟學人》研究一系列其他衡量標準,包括外國遊客訪問中國的數量、航班數量、學術交流水準、投資流,甚至習近平的個人旅行安排,結論是中國與西方的關係發生深刻變化,又因為經濟狀況不佳,中國國內決策風格更以安全為導向,這讓中國蒙上陰影,中國對外界變得更不關心,而西方對中國變得更謹慎。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跨越邊境進入中國的外國人大幅減少,去年中國的外國人出入境人數比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減少約6200萬人,降幅超過63%。這些數字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趨勢,以地緣政治環境為例,在中國關閉邊境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習近平待在國內的3年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廣泛重新思考如何因應中國這個大國崛起。
習近平的態度
習近平喜歡將中國描繪支持全球參與的國家,但事實上,他似乎不太願意出國旅行。在新冠疫情肆虐的3年期間,習近平幾乎沒出國,2023年,他只在國外待了13天,2019年則為28天。去年9月,他迴避參加在印度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
許多中國官員審視中國陷入困境的經濟,包括房地產公司倒閉及巨額債務,但仍然認為可以從西方的市場、資本、技術獲益。習近平仍對台灣保持軍事壓力,但似乎沒準備好因應攻擊台灣可能導致與西方的全面衝突。去年12月,中國恢復與美國的軍事溝通,此前該溝通已暫停超過1年,藉此抗議美國與台灣之間的高層接觸。中國武裝部隊幾乎沒參與此類溝通。但《經濟學人》認為此事傳達的訊息是習近平希望與西方建立穩定的關係,他似乎不希望西方人急於撤離中國。
習近平不斷指責西方的「意識形態滲透」,並強調中國經濟必須「自力更生」。為了因應美國的晶片戰爭,中國政府正為中國企業挹注資金,幫助它們自行生產先進技術。
中美關係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任時,專注於削減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川普政府也試圖在其他方面反制中國,包括遏制中國軍事活動。2021年,拜登(Joe Biden)上任後,這種情況並未放鬆。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與中國之間的隔閡進一步加深,中國自稱是俄羅斯的「無限」合作夥伴,拜登則加強向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的控制。
烏克蘭戰爭為中美之間恢復正常人員流動帶來意想不到的障礙,為了回應俄羅斯的侵略,美國及其盟國禁止俄羅斯航空公司使用其領空,俄羅斯以牙還牙,實施了相似的禁令,這阻礙美國及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被切斷的航線重新開放。
去年11月的一次會議上,拜登及習近平同意「努力進一步大幅增加定期客運航班」,但到了2023年年底,每星期中美兩國之間的直飛航班仍只有63班,遠少於新冠疫情爆發前的約300班航班。
《經濟學人》認為,某種程度上,美國應該對美中之間曾被視為例行的接觸減少負有責任。2022年,美國結束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發起的川普時代「中國行動計畫」(China Initiative),該計畫的目的是揪出美國學術界及商界的中國間諜。
由於美國研究人員擔心被指控透過分享先進技術來幫助中國,他們對於與中國同行的合作變得越來越謹慎。2020年,中美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開始下降,英國分析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首席科學家亞當斯(Jonathan Adams)表示:「這一定是美國政治環境的結果。」該公司的數據顯示,在中國的國際合作研究論文中,美國共同作者的比例已從2013年47%的巔峰下降到2022年的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