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的大力倡議之下,永續成為顯學,美國與歐盟帶頭向前推進,各國也風行草偃。回顧一路走來,從早期的「社會企業責任」(CSR)至今,永續、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理念,可謂一脈相承,越來越深化、周延。
對於國際趨勢,臺灣一向不落人後。行政院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對此最為積極,早在2014年就要求企業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2020年改為要求企業從2021年開始編製與申報永續企業報告書。2022年進一步具體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從2023年開始一定要編製和申報永續報告書。最新的發展是要求資本額20億元以下之上市櫃公司,在2025年也應該編製永續報告書。
政策出爐以來,國內大型企業都很認真編製和申報永續報告書,而且全文上網,公開讓各界可以檢視,誠意十足。
可惜的是,儘管許多知名企業每年例行公布永續報告書,但是如果進一步檢視新聞媒體的報導,就會發現很少有永續報告書的內容被新聞媒體予以報導。進一步分析來看,為數有限的新聞報導主要是某企業發布永續報告書,很少提及重要貢獻,也罕見讓人有共鳴的故事。少數的新聞報導似乎是企業付費的置入行銷,而不是因為企業的永續作為具有傳播價值而被新聞媒體報導。何以如此?是企業的永續作為不夠有新聞性?還是企業的永續作為雖然很重要,但是卻沒有發揮傳播力?有待進一步探討。
雖說「為善不欲人知」是一種美德,但是永續作為如果缺少傳播力,恐怕就違背了這項重要主張的基本信念。萬一永續作為只是填鴨而已,更是可惜。
永續,來自於人性的價值認同,也就是大家都會希望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不會比現在更惡化的地球,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地球公民,不只自己發自內心真心認同這個價值,也相信消費者也會因為人性的價值認同,而願意支付合理的費用,以此實現其自我價值。既然如此,在落實永續理念的時候,編製以及公布永續書報告,絕不只是把相關資料填鴨式完成而已,更應該把企業每年、每個階段落實永續的精彩想法,好好向社會大眾說明。一來,是彰顯企業的價值,以爭取消費者認同;二來,也是一種希望將永續理念廣為傳播的積極貢獻,以便引起更多、更廣泛的社會共鳴。這樣才是真正相信以及落實永續的共同價值。
真正的永續,不應該只是填鴨報告的遊戲,更需要發揮良好的傳播力,才能彰顯理念與價值。
*作者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小說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