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博愛路的歷史可追溯到1880年(清光緒六年),當時台北尚未建城牆,該條街道已經開闢,祇差還沒有命名。1884年底(清光緒十年),台北城在劉銘傳到任後完竣,由於路口正對著北門(承恩門),因此被稱為「北門街」,這是博愛路最早的街名。
日後來台視察的清朝官員,都是從淡水河的大稻埕上岸,然後,經由這條「台北第一街」前往布政使司衙門(原址在延平南路)。1895年6月6日,日軍兵臨城下,農婦陳法打開城門,任由長驅直入,從此台灣進入日據時代。1922年,台灣總督府實行町目改正,「北門街」改稱「京町通」;1925年,大量拆除清代的老屋,改建文藝復興風格的的樓房,這些殖民時代的建築遺留到戰後,甚至到今日。
1947年,從上海來的建築師鄭定邦擔任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的技正,他所負的任務是重新命名台北市的街道,儘快去掉日本的色彩,於是以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為中心點,今忠孝東西路和中山南北路為軸線,將中國的城市名稱置入其中,所以市民說彷彿住在中國的地圖裡。
今日的博愛路起始於北門,終止於南門(植物園門口),經過總統府後門和中正區的繁榮地段。它在北門郵局之側和延平南路交會,構成一個三角地帶,2號的三層樓原是一間「東京時計店」(鐘錶行),建於1930年代末期,二樓以前是食堂,後來是「三角窗」餐廳,二、三樓的窗櫺仍保留鐵網式的花台,立面有「台北相機街」五個紅色大字。
介於開封街一段和衡陽路,有些歷史老屋已幾度換了店主,由於戰爭末期京町是盟軍的轟炸目標之一,造成不少損壞。70號是「堀內商會」,專營建築材料和營造工程,今為嘉裕西服。93號是「近藤商會」(1927),專營白鶴和麒麟等清酒的販售,今為華南銀行城內分行。102號是「小塚商店」(1905),專營紙張、文具、測量機械的販售和活版印刷等,後來搬到衡陽路,今原址為「阿圖麻油雞」。116號是「正川時計店」(1931),是台灣人陳子縱開的鐘錶行,後來也兼賣眼鏡,今為精品店進駐。132號(永綏街口)是「肥後屋」,專營鋼筆買賣,後來賣鞋子的麥坎納旗艦店進駐,現已歇業。
迄今博愛路有不少老字號的店鋪,早期時計店影響所及,出現了創店於1923年的「金生儀」(33號), 1951年的「慎昌」(154號),這家兩家店專賣瑞士高級手錶,如勞力士(Rolex)、帝陀(Tudor),以專業馳名的「得恩堂」眼鏡行(1941)也在這條街上立足。如同衡陽路,著名的綢布莊有好幾家,包括79號的「立大祥」、122號的「鴻翔」和104號的「華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