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抱歉,經濟成長已經不能幫您加薪了!

2024-03-06 05:50

? 人氣

當然,隨後股價指數崩跌8成,證明當時的萬點行情純屬泡沫,股民信心破滅則泡沫亦隨之消失。但當時為何會出現連年大幅調薪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後,台灣勞工的薪資就調漲了一大段,每月平均總薪資從69年的不到9千元,漲到73年的1萬3,相當於平均每年調升11%左右。但擺脫石油危機陰影後,台灣才算是正式進入「經濟起飛」的時代,也因此掀起持續多年的瘋狂加薪。

民國75年起經濟大好,連續兩年出現兩位數的實質成長,業者競相擴廠招工,自然不會在薪資上吝嗇。結果是,勞工平均每月總薪資從75年的1萬5增加到79年的2萬4,平均每年提高12.6%左右。業者大賺,股東分紅和員工薪資大增,部分閒錢湧向股市,成就了那段「十倍速上漲」的夢幻行情。

這段期間物價當然也難免波動,但相對於薪資漲幅則可以無視,例如79年物價上漲4.13%,但同期薪資漲幅達到14.44%。整體而言,這段期間國家和勞工可以說是「生命共同體」,經濟成長率和薪資年增率大致並駕齊驅。

然而,一個對勞工的警訊出現了:國民所得會計帳當中的「固定資本消耗」開始快速成長。這個現象通常代表經濟體系開始朝著資本密集的方向轉型,而在當時的台灣則是象徵著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產業(也就是俗稱的「電子業」)的崛起,但兩者同樣都會導致國家和勞工所構成的「生命共同體」逐漸崩潰。

經濟高成長,勞工分多少?

「固定資本消耗」相當於商業會計中的「折舊」,可以視為既有投資的回收,因此國民所得會計帳將之納入「分配面」,與營業盈餘和受雇人員報酬並列,最後再加上生產與進口稅淨額,就等同於其他方法所統計出來的GDP,只不過這種稱為「要素所得」的資料,通常不會見諸媒體報導。

就屬於勞工的受雇人員報酬而言,從民國80年迄今,受雇人員報酬占GDP的比例由50.94%降到43.87%,這7.07%的差距被許多人指稱是近年薪資增長停滯的主因,於是譴責企業主掠奪了原本屬於勞工的經濟果實。然而,造成這個差距的主因其實正是ICT產業的崛起,受到該產業受雇人員報酬占比較低的影響,若排除ICT產業則受雇人員報酬占比是由51.09%降到47.91%,差距只有3.18%。

真正的問題在於,經過那段「瘋狂加薪期」之後,台灣的薪資水準已經超越了大多數的開發中國家,成為世界銀行所定義的「高所得經濟體」,無法再憑藉廉價的勞力角逐海外市場,而ICT產業則有技術障礙與先佔優勢,國民黨政府及早透過美商打下基礎,其他開發中國家難以迅速模仿跟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