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恩因此分析,近年來,北京基於其政治立場,拒絕承認海峽中線,其目的是除去其對台灣使用武力的疆界與行為束縛,為台灣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如今兩岸「默契不再」,未來台灣官方如何判斷或回應對岸過來的民船或軍警船隻,估計將是新任總統賴清德政府上台後十分棘手的問題。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國樞紐研究員宋文笛分析稱,金門翻船意外後,北京的工作旨在擴大中國軍事行動的空間。同時,它也試圖剝奪台灣作為一個主張對其領海和領空擁有主權的政府角色的合法性。他亦同意,這些動作都是北京方面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旨在限制台灣的行動空間,進而希望削弱即將上任的民進黨賴清德政府被認可基礎。
獨立軍事防衛分析師、研究網站PLATracker網站共同創始人路易斯(Ben Lewis)則向BBC中文表示,中國在金門近日的活動與其現有的軍事行動及戰略相連。他告訴記者稱,北京一貫探索和利用各種方法,「嘗試在可能的情況下改變台灣海峽的現狀。台灣最好的應對策略是確保大眾了解中國正在做什麼,以及這將如何影響現狀(status quo)。」
金門新常態?
前幾年開始,北京為了對台灣蔡英文政府施加壓力,開始否認台海上空的「台灣海峽中線」以及台灣官方劃定的「防空識別區」(ADIZ)。解放軍軍機穿越台海中線成為「新常態」,打破了過去兩岸相互承認的空中界線,這也是兩岸關係跌至谷底的一個證明。
今年2月1日,中國民航局再次宣佈取消M503航線北向南運行的飛行偏置措施,航線不再西移。根據這一舉措,大陸民航機自2月起開始貼近海峽中線飛行,引起了國際議論。
中國大陸國台辦在撞船事件後公開否認金門「禁止水域」的存在,這個水域的劃分過去是基於兩岸的默契。外界關注的是,過去台灣能夠控制的水域是否會像空域一樣,開始面臨中國官方和民間船隻進出的情況,台灣又該如何應對這種「新常態」?
分析北京戰略,美國邁阿密大學中日關係研究專家金德芳教授(June Teufel Dreyer)曾向《經濟學人》稱,當中南海想要提出有爭議的主張時,可能會先在低調的會議上提及,然後再遞給政府文件或官媒引用,隨後由高級官員公開引述。「這是一步一步創造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的方法。」
在領海問題上,北京的「切香腸」戰術是如何的呢?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常駐研究員長尾賢(Satoru Nagao)博士告訴BBC中文,自2021年2月中國開始執行《海警法》是一個關鍵點。長尾賢分析,該法實施後,中國可以隨時根據其意願,從海警層面將情況升級至軍事層面,因為根據該法,海警部門受中央軍委指揮。他以在尖閣列島(釣魚島)周圍的活動為例向記者解釋,2011年,進入日本接連區或該島周圍領海的中國海警和其他船隻數量為12艘,但根據日本官方數據,自2019年以來,每年數量已超過1000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