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價格競爭,歐洲汽車製造商爭先恐後地相互建立夥伴關係,有時甚至與中國品牌合作。目前,法國車廠雪鐵龍(Citroen)最新電動車款e-C3 的售價低至2萬3300歐元(約新台幣80萬元)。全球第四大汽製造商Stellantis集團旗下的寶獅(Peugeot)、飛雅特(Fiat)品牌,希望盡快將定價殺到2萬歐元(約新台幣68萬元)以下。
在中國,電動車價格戰打得更激烈。五菱等品牌的MINI三門掀背車售價只需3萬2800人民幣(約新台幣14萬元);比亞迪剛宣布,旗下入門車款「海鷗」小型五門電動掀背車再降價至6萬9800人民幣(約新台幣30.5萬元)。
雷諾汽車在羅馬尼亞的子品牌達契亞(Dacia)執行長勒沃特(Denis Le Vot)在接受《金融時報》(FT)採訪時提到價格戰的影響。他說:「我們(低成本車型)不會有多餘的東西。沒有22個螢幕,沒有電動座椅,而且(這種做法)引起越來越多的共鳴,因為有些人說:不要把錢花在無用的東西上。我們不在車內添加鍍鉻物。為什麼?因為它有光澤但沒有實用,我們就完全不用它。」
在低端市場,試圖在價格上擊敗中國簡直不可能。這就是「探索者1號」抵達德國所預示的新時代,迄今為止,中國一直被西方消費者視為沃爾瑪(Walmart)廉價商品的生產國。但現在它正在向購買力強勁的西方國家進軍,試圖賣出更高附加價值的商品,包括汽車、晶片甚至未來可能還有飛機。
在高端市場,BMW和奧迪(Audi)等德國汽車工業巨頭也嚴陣以待,它們認為中國低價電動車市場崛起的風險有兩個方面:首先,中國可能迅速佔據低端市場,或者將所有利潤榨取殆盡,使得歐洲製造商在這個價格範圍內難以競爭。其次,比亞迪將逐漸提高品牌知名度,並開始向高端市場發展。就像早期的豐田(Toyota)和日產(Nissan)在美國市場上的發展一樣。
中國怎麼能做到如此低價?簡言之,中國政府對戰略性工業領域的企業提供了廣泛的支持,從補貼和貸款到研究援助、稅收優惠等各方面。這激勵了眾多新的製造商進入潔淨能源與電動車行業,從而導致中國電動車價格降至在美國市場等地難以想像的水平。儘管最終許多新公司可能會以失敗或被其他公司併購收場,但目前看來,削價競爭還沒有結束的跡象。
美國:重重保護難促產業進步
美國汽車製造商對開發更小、更便宜的電動車沒有太大的興趣,大廠一直在減少電動車產量或淡化電動車在旗下車款當中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消費者的喜好,美國人仍然偏好卡車、SUV和其他較大型的車款。然而全球市場正在朝著另一個方向快速發展,當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商接受這一點時,可能已經為時已晚。